首页 钢琴入门正文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电子书卡尔(现代钢琴教程1约翰彼尔)

admin 钢琴入门 2023-01-14 05:39:47 0

109本实用钢琴理论书

1卡尔·车尔尼 - 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 夏尔, 卢晓等译 - 音乐与人生:与二十二位钢琴家对话 - 安徽教育出版社

3 克里姆辽夫著; 丁逢辰译 -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 上海音乐出版社

4 阿尔弗莱德·科托 - 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 - 人民音乐出版社

5 阿列克塞耶夫 - 钢琴演奏教学法 - 上海音乐出版社

6 埃尔德, 叶俊松,译 - 钢琴家论演奏-近现代外国著名钢琴家采访记 - 人民音乐出版社

7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 - 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8 卞萌 -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 华乐出版社

9 陈玉芸 - 李斯特《但丁诗篇读后感》《B小调钢琴奏鸣曲》之研究 - 致凡音乐出版社

10 陈祖馨 - 钢琴教学新思路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1 杜巴尔著 顾连理译 - 键盘上的反思-世界著名钢琴家谈艺录 - 百家出版社

12 樊禾心 - 钢琴教学论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3 樊慰慈 - 飞跃高加索的琴韵:俄罗斯钢琴演奏乐派的历史传承 - 人民音乐出版社

14 富兰克林·泰勒 - 钢琴的艺术 - 艺术科学出版社

15 格尔曼 - 钢琴踏板的使用及标记法 - 人民音乐出版社

16 根纳季·齐平 - 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17 黄大岗 主编 - 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18 卡尔·莱默尔 -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 科培尔门 - 铃木钢琴教学法 -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 林公钦 - 钢琴踏板使用理论与技巧分析 - 全音乐谱出版社

21 林华 - 我爱巴赫钢琴弹奏导读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2 林声翁 - 钢琴的技术和表现态度-如何去练习 - 天同出版社

23 林元宁 杨建森 - 宁波钢琴百年 1890-2003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4 路德维希·柯列 - 古典钢琴乐曲装饰音 - 音乐出版社

25 罗萨琳·图瑞克,盛原、盛方 - 巴赫演奏指南(重译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6 罗薇 - 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7 涅高兹 - 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8 彭圣锦 - 教好钢琴的要诀 - 全音乐谱出版社

29 齐平 - 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0 乔治·桑多, 李志曙, 全如珑 - 钢琴弹奏技巧 - 解放军出版社

31 萨默斯 - 钢琴家大辞典 - 上海音乐出版社

32 邵义强 - 钢琴家手册 - 全音乐谱出版社

33 拾景林 - 钢琴的学习进度与版本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4 太田惠子 - 怎样教孩子学好钢琴 - 河南文艺出版社

35 王晔 著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6 夏小燕 - 琴韵心语-郑曙星钢琴教学艺术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7 邢艺 - 西方钢琴作品曲目全集 - 吉林大学出版社

38 约翰·哈里斯, 苏澜深 - 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 - 人民音乐出版社

39 约瑟夫·班诺维茨 - 钢琴踏板法指导 - 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约瑟夫·列文 - 缪天瑞 - 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 - 人民音乐出版社

41 约瑟夫·迦特 - 钢琴演奏技巧 - 人民音乐出版社

42 张大胜 - 钢琴音乐研究 钢琴技巧·钢琴作品 - 全音乐谱出版社

43 张金石 - 经典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与教学技巧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4 张式谷, 潘一飞 - 西方钢琴音乐概论 - 人民音乐出版社

45 郑兴三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 厦门大学出版社

46 郑兴三 -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 - 厦门大学出版社

47 周薇 - 西方钢琴艺术史 - 上海音乐出版社

48 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 (作者), 周薇 (译者) -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 - 人民音乐出版社

49 约瑟夫·列文 (作者), 缪天瑞 (译者) - 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 - 人民音乐出版社

50 乔治·考切维斯基 (作者), 朱迪 (译者) - 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 - 人民音乐出版社

51 根纳季·齐平 (作者), 董茉莉 、 焦东建 (译者) - 演奏者与技术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52 威廉·叶尔盖尔 (作者), 理查德·路易斯·津姆达斯、徐康荣 (译者)

- 弗朗茨·李斯特的钢琴大师班:1884年-1886年奥古斯特·戈莱里希的日记记载 - 人民音乐出版社

53 赵晓生 - 钢琴经典导读 - 安徽文艺出版社

54 詹姆斯·W.巴斯蒂安- 巴斯蒂安钢琴教学成功之道 - 上海音乐出版社

55 哈罗德·C.勋伯格, 顾连理、吴佩华 - 不朽的钢琴家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6 弗里德伯格 (作者), 张志羽 (译者) - 成功钢琴家攻略:身体•头脑•

演奏 - 人民音乐出版社

57 露丝·史兰倩丝卡 (作者), 王润婷 (译者) - 指尖下的音乐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8 鲍利斯·贝尔曼, 汤蓓华 -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 上海音乐出版社

59 赵晓生, 梅雪林 - 我的音乐信仰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60 西莫·芬克 著,郑兴三 译 - 精通钢琴技巧:钢琴学生、教师与演奏者指南 - 人民音乐出版社

61《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教学研究》林金满 全音乐谱出版社

62《莫扎特钢琴音乐研究》陈明美 全音乐谱出版社

6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研究》张美惠 全音乐谱出版社

64《钢琴演奏的艺术》王润婷 全音乐谱出版社

65《音感的探索》王润婷 大陆书店

66《最新钢琴讲座-共8本》邵义强 全音乐谱出版社

67 《钢琴诠释的基本功》郭晓玲 全音乐谱出版社

68《海顿钢琴奏鸣曲》林正枝 乐韵出版社

69《儿童钢琴教学》林正枝 乐韵出版社

70《孟德尔颂无言歌钢琴作品研究》张美惠 全音乐谱出版社

71 《巴赫创意曲研究》陈卢宁 全音乐谱出版社

72 《巴赫创意曲分析》刘志明 全音乐谱出版社

73 《巴赫二声部创意曲研究》曾和子 全音乐谱出版社

74 《现代钢琴踏板技巧》卢昭洋 全音乐谱出版社

75 《钢琴弹奏的基本原则》陈芳玉 全音乐谱出版社

76 《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的正确奏法》张淑懿 全音乐谱出版社

77 《钢琴技巧研习之精华乐段探究》张美惠 大陆书店

78 《为钢琴教学把脉》卓甫见 大陆书店

79 《论钢琴弹奏》叶乃菁 原笙国际

80《巴尔托克小宇宙分析及弹奏法》董学渝 全音乐谱出版社

81 《钢琴音乐大师》陈欣宜 原笙国际

82 《钢琴弹奏法》廖皎含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83 《弹钢琴的艺术》彭圣锦 全音乐谱出版社

84 《钢琴音乐研究》张大胜 全音乐谱出版社

85 《巴赫平均律钢琴研究》蔡中文 全音乐谱出版社

86 《钢琴教学论》黄丽瑛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87 《最新钢琴讲座-共8本》邵义强 全音乐谱出版社

88 《拉威尔钢琴作品之研究》陈郁秀 全音乐谱出版社

89 《音乐演奏的实际探索》徐颂仁 全音乐谱出版社

90 《柯尔托钢琴演奏解说》林胜仪 全音乐谱出版社

91 《钢琴的技术和表现态度》谭继往 天同出版社

92 《舒曼钢琴代表作之研究》陈玉芸 全音乐谱出版社

93 《德布西钢琴前奏曲研究》林淑真 颂音出版社

94 《韦伯钢琴音乐研究》陈世昌 一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9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详释》王颖 全音乐谱出版社

96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他本人的演奏和教学》王杰珍 原笙国际

97 《古典与浪漫时期演奏法》克莱夫·布郎 大陆书店

98 《不朽的钢琴家》顾连理 吴佩华 世界文物出版社

99 《肖邦练习曲诠释》梁宪怡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0 《钢琴教学研究》梁宪怡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1《弹钢琴的技术》邵义强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2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之研究》董学渝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3 《巴赫郭德堡变奏曲之研究分析与演奏探讨》蔡佳憓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4《巴赫六首键盘组曲》林秋孜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05《巴赫键盘舞曲》胡小萍 小雅音乐有限公司

106《弹好钢琴的秘诀》邵义强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7《给钢琴学琴者的演奏解说》拉斯特 全音乐谱出版社

108《钢琴的艺术》吴一立 文源书局

109《通往钢琴之路》黄俊雄 黄玲美 琥珀出版社

钢琴教学中和弦弹奏技术要素分析(转)

钢琴教学中和弦弹奏技术要素分析

转自:

钢琴是一件和声乐器,具有同时演奏多个声部的功能,在钢琴弹奏中,当每只手触键出现了三个音、四个音或五个音的同时结合时,即为和弦弹奏。由于钢琴独特的演奏特点,使得在钢琴演奏中和弦弹奏的出现几乎是无处不在。要想全面地、系统地掌握钢琴演奏技术技巧,和弦弹奏的技术突破是把握综合技术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和弦弹奏的基本技术要点入手,谈一谈在和弦弹奏中最需要注意和分析理解的几个重要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素。

一、和弦的弹奏方式

和弦弹奏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手指触键时,合奏出的和弦音必须在同一时间发出声音,手指下键动作必须整齐合一。合奏出的和弦音可以是单一的和弦功能,也可能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多功能性的和弦功能。进一步讲,更需要做到在一种情况下必须使每个手指下键的和弦音从力度上进行调整,使得发出的声音完全整齐均衡;在另一种情况下又能够通过手指的技术控制使其中某一个音甚至两个音更加强调和突出,其他音则相对较弱,通过对手指触键的力度控制和调整在和弦弹奏中做出声音的音色和音质的层次变化。

1. 和弦弹奏中的整齐合一

弹奏和弦音时,首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同时奏出声音时手指触键的瞬间动作不能完全一致而形成微小的误差,使和弦音不能准确、整齐、同时发出声响,这种情况即使在专业的演奏会上也常有发生。我们说,绝对精确的和弦音合奏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天生十个手指各自粗细长短参差不齐,每个手指下键的姿势、角度也各不相同。而钢琴的键盘特点又提供给我们一个排列成间距不同、位置不同、琴键宽窄长短不同的弹奏条件,并且这个条件是固定和无法改变的。因为每个人的手部形状和柔韧度千差万别,所以必须通过调整和改进我们具有可塑性特点的双手进行和弦弹奏,使其达到对艺术追求的更高要求。简单地讲,在手指进行和弦下键时,首先需要有掌关节与手指的坚实、牢固的把握,有意识地掌控和调节每个手指的下键重量和下键高度,而且细心严谨地、在耳朵敏锐听辨的配合下进行很好地平衡和感觉,才能够有把握控制和弦每个音的相对整齐、步调一致,进而控制每一个和弦音的相对音量。

2. 和弦弹奏中的声部层次

由于和弦在钢琴作品中所起到特殊的和声功能作用,使得弹奏和弦时常常要突出强调和弦中某个和弦音的调性、色彩功能。同时,在和弦进行中常常伴随有大量的与和弦音同时进行的旋律音,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要着重强调控制这些和弦音,使它们发出的音响与上方旋律音有着完全不同的音色、音量与音质表现。由于钢琴作品的复杂多变性,使这一控制技巧实际成为每一位钢琴演奏者的毕生追求。可见,由一只手将和弦弹奏中的一个音或几个音以不同的力度表现出来,形成因力度的不同导致声音色彩上的差异,应当说是钢琴演奏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也是较为难以把握的钢琴弹奏的技术技巧之一。直观地讲,控制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手部重心的相应调节、转移,将手部重心运送到需要突出声部的手指上;也可以在手指下键时调节不同的高度来操控音量的强弱;还可以调整下键时不同声部层次音的时值长短与力度大小;下键时若使某一个手指触键位置略低于其他手指,通常这个手指的下键可获得较之其他手指更大的力量。

二、和弦弹奏中“松”与“紧”的辩证

弹奏和弦首先应当明确“放松”的概念,放松是所有钢琴演奏乃至器乐演奏的通用法则,但在钢琴和弦弹奏中有其特殊之处。

1. “松”与“紧”的相互关系

放松的表现形式是在活动的肌体中的一种较为自然的状态。在钢琴弹奏过程中的放松,则应强调是以瞬间的、局部的状态出现的。从人的生理机能来看,手指每一次触键的瞬间都会伴随着很短暂的相关肌肉群的紧张,而后即刻放松,再酝酿下一次触键。所以,每一次发出声音的动作过程,都是由支配这一动作的相关肌肉的收缩紧张和不相关肌肉的相对放松来构成的。这种动作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从手指、手腕、手臂到肩、背乃至全身机体的协调作用的演奏状态。所以,在正常演奏状态中,所谓放松,实际上是一种“松”与“紧”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对于钢琴演奏的其他演奏技术技巧,由于在和弦弹奏中多个音同时发声的特殊性,手部常常为适应开张的和弦位置而呈现出一种五个手指完全伸展打开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手部原始放松的自然状态相比相差甚远。所以,在和弦弹奏中,“松”,有其特殊意义。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弹奏者现场演奏时,在弹奏旋律及各种织体时尚能协调松弛,但当出现和弦音时就容易紧张、失控,这就是演奏者缺少深刻理解和弦弹奏与其他技术要点中调节放松状态的不同之处。

2. “松”中有“紧”和外“紧”内“松”

在弹奏和弦的过程中,“松”可以体现为针对每一个和弦指尖触发时来自于腰部、肩部、背部及手臂、手腕、手指一系列的力量协调状态,它的放松是意味着全身力量通过手臂输送向指尖的重任。当和弦发出强音时,就更需要产生于身体而聚集于手臂为一体的爆发力。这使得弹奏和弦需要肌体中有一个特殊的肌肉群体来维系和弦弹奏对力量的特殊需求。并且,针对于和弦弹奏的力量特点使得从小臂到手指的各个关节呈现一种更加积极紧张的状态,手腕、手指的紧张度与牢固度应达到空前。所以,这里的“松”中存在着多种“紧”的成分,应当说是全面的“松”和局部的“紧”;而“紧”则更不能理解为紧张,应为手部各个关节和手腕的牢固支撑,整体手型像搭起一个如同弓桥的支架,这个支架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懈,因为无论哪一个关节出现紧张都会导致这一环节出现传递力量的障碍,若能充分保证在触键的一瞬间将身体的力量通过手臂的调节直接传送通达指尖,就必须使传送力的通道中所有环节均通畅无阻。这就更需要手部外表坚挺的手腕和手部支架在内部随时要保持力的协调和通顺。

三、手臂的自然调节与重力的运用

1. 肩部的放松是手臂自然调节的前提

在钢琴弹奏过程中,从手臂通到指尖的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人体肌能的杠杆原理系统。通过力的作用使琴弦发声后在体现音乐表现力的同时,需要弹奏者从身体躯干到指尖的力量传送均要摆脱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弹奏者的腰部、肩部、肘部均要处于有效的位置且充分放松,使人天生所具备的身体肌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弦音触发时肩部力的自如通畅使得手指的运动变得更加自如、更加精确,肘部在弹奏和弦时应随和弦下键的重力与爆发力的强弱来将手臂向身体两侧以不同的幅度进行调节,重力强度越大,双臂的调节幅度越大,反应出的动作表现更加外在;相反则强度越小,手臂的调节幅度也越小,所反应出的动作更趋于内在。因此,在和弦弹奏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肩关节的灵活性,利用手臂与手部的力的相互作用来使手部永远保持适度的调节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肩关节在传送力的过程中进行的放松调节是与手臂、手腕、手指的相应连带调节分不开的。我们用五个手指在琴键上弹奏时,由于大指具有的特殊构造,使得大指下键时需要用手指的指夹侧面接触键盘,这种下键位置明显使手腕和前臂位置要偏低一些。但当我们使用二、三、四、五指触键时又需要将手腕和前臂的位置逐渐调整相应的高度,特别是五指位置,更需要手腕位置向五指位置的外侧进行特殊的调节。这都是为了在下键过程中手部肌肉处于运动状态下的自然放松和手臂传送重力通达指尖的需要。这时,手腕、手臂都要相应地作纵向和横向的手部重心调节。针对五个手指不同的天生条件与为适应这一条件而不断改善每个手指下键位置的动作特点,手腕、手臂无论从整体还是到细节,都必须进行适当的调适。即使最简单的五指位置弹奏也需要手腕、手臂的调节移动,它相对于较为复杂的和弦位置来讲,动作更倾向于手部的内在调节。总之,如果我们规定或限制了和弦下键时对手腕、手臂的自然调节,那么会造成力量传递的滞流,触键所发出的声音也会随之变得挤压、死板、僵硬。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重力的运用在和弦弹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在弹奏和弦触键发声的同时,手、手臂及身体给予琴键的爆发力使得琴体又返还给弹奏者一个反向的冲力,即反作用力。触键的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反映出反作用力的强弱,此时手臂的自然放松、协调动作来为手指触键力量的传导提供了能量支持。同时使反作用力通过手臂、肘部向两侧调节使反作用力从肘部传达到身体之外,而不会使反作用力又通过手臂回到身体使弹奏者感到像被人向后推了一下似的。通过肘部向两侧的调节,反作用力即被充分抵消了。所以手臂的自然调节可产生多功能效果,使得每一个弹奏过程都贯穿于力量传送的良性循环之中。

四、手腕的“中转”与手指的坚固

和弦弹奏中,手腕的支撑与调节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考虑手腕在弹奏中的作用,大多集中在松弛协调和重心转移等方面,但在和弦弹奏中,手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支撑的状态而形成一个力量中转,将身体、肘、臂的力量传递给指尖。

1. 手腕的支撑是传送重力的关键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把手指按照和弦位置摆放,当手腕呈松弛状态时,我们从弹奏者身后向前推一下他的双肩,可以发现,我们向前推动的力量无法传送到弹奏者的指尖;相反,当弹奏者将手腕适当地调整后,在手腕保持较为坚挺的状态下,就明显会感受到从身后推动过来的力量一下就运送到了手部,手指尖有着明显的触压感。同样办法,我们以手腕坚挺状态下的方式来弹奏和弦,也会发现,随着和弦下键给予力量的不同,使得和弦发出的声音有着明显的改变,力量的大小与声音强弱幅度成正比。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手腕在弹奏和弦过程中,因为手腕是一个活动的关节,首先应力求手腕在和弦连接之间的间隙中调节放松。而在和弦触键发声的一刹那,手腕又应当相对固定和坚挺,通过腕部肌肉适当的紧张和收缩使手腕起到一个支撑作用,这个支撑实际就是力量的“中转”,是在力量通过手腕的支撑传递给指尖,再通过指尖传递给琴键至击弦机后才发出声音。所以,手腕支撑力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变化,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手腕的支撑对传力和发声的作用,并在弹奏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手腕这一中转作用的变化,对于我们寻求和弦弹奏中多变的和声色彩和力度层次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手腕在和弦弹奏间隙的调节

在实际的和弦弹奏中,由于对放松的曲解,手腕在手指触键的同时缺乏正确的支撑和调节,呈现一种松垮懈怠的状态。同时,在和弦触键后手腕又不能利用和弦之间的间隙迅速调整放松。这样常常会导致手腕出现多种晃动和许多变型的多余动作,使得手腕及手臂不必要紧张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弹奏声音也变得僵硬、虚浅。这样,紧张的手腕不但不能帮助传送重力,反而会造成整个手臂上悬,手指下键重量不能到底,下键声音不能通透。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手腕在弹奏每一个和弦时不能牢固地支撑,之后又不能调节内在的松弛,这样逐渐积累使手腕越来越紧,以致最终完全处于紧张状态所致,这种情况是与手腕的“中转”作用完全相斥的。另外,造成手腕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手指缺乏承受力、支撑能力的情况下,手腕常常会帮忙。所以,如果手指没有坚实、牢固的站立和支撑,手腕的“中转”则无法进行。

3. 手指与掌关节的坚固

手指在琴键上,同我们人体站立姿势很相似。人体站立时,双腿的脚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都应有足够的支撑力,否则无法托起身体的重量。那么手指在和弦弹奏中更加起到把力量传递到琴键中的传导重力的支撑作用。可以说,没有手指的支撑传力,任何弹奏动作都失去了意义,手指的支撑是顺利完成和弦弹奏技巧的前提。

从人体的特点来看,人体双腿的长短、粗细、受力是较为均等的。但十个手指,无论是粗细长短还是动作状态都各不相同,那么手指的站立支撑也就不像身体双腿站立来得那么容易了。由于手部整体的结构特征在弹奏和弦时使得手指的大指、小指同二指、三指、四指的站立方式完全不同。当某个手指独立发声时,我们都可以根据每个手指的位置调节指尖的触键点和跟随这一位置的重心倾向。但在弹奏和弦时,则需要几个手指同时触键、同时站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每个手指的站立角度和站立姿势。所以相对于其他弹奏技巧,手指应更加具有明显的聚合性和坚固性,这种坚固性更突出地体现在手指的第一关节和掌心关节上。在手指训练中,强调手指第一关节的坚固和掌关节的牢固尤为重要。因为掌关节是手指尖发力的一个最关键的支点,有了这一牢固的支点,可以大大削弱因手指的粗细长短所造成的受力不均匀的差异。掌关节的整体支撑效果,从某种角度上讲成为每一个手指下键力量的后方基地,哪一个手指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持,掌关节因有了手腕的重心调节可以随时对它有所倾向。所以,弹奏和弦可以通过掌关节和手腕对力量的调节进行手指重力的调整。

综上所述,和弦弹奏技术在钢琴演奏技术技巧中,针对演奏者,因和弦弹奏发声的方式较为独特,相对其他钢琴弹奏技术种类,触键与随之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都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有的调整通过人体机能的下意识反应可以完成,但更有一些需要科学的判断和引导与艰苦的磨炼才能完成,若失去这些必要的技术调整,和弦弹奏将很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根纳季•齐平.演奏者与技术[M].董莉莉,焦东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姜丹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但昭义.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学习钢琴的12个坏习惯有哪些

坏习惯一:只看手不看谱。

这个是大部分初学者的通病。许多人一旦感觉能把谱子背出来以后,就不再看谱子弹,虽然看着手有助于找到琴键的位置,但看着手却弹很难发现自己哪儿弹错了。

尤其是初学者,刚开始学琴,而且对五线谱还不是很熟悉,一直看着手弹,即有可能弹错,又不益于学习五线谱。

坏习惯二:弹琴时坐姿不正。

“站如松,坐如钟”是一个人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弹琴时也要坐端正。弓着背弯着腰敲着二郎腿弹琴,既不雅观,也影响手臂手指的法力。

坏习惯三:盲目追求所谓的“标准手型”。

这个概念说起来比较费力,大家可以参考“打倒手型派”的一些帖子,他有些地方解释得还是很到位的。确实今年来国内通用的所谓的“标准手型”存在许多的弊端,推荐大家可以看下卡尔.莱默尔著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这本书对弹琴的各种技巧动作做了很详细的诠释。

坏习惯四:盲目追求速度。

这点我在《练琴的一十六个好习惯》一贴里已经提到过,说来说去还是这句话:慢练是王道。

坏习惯五:盲目追求完成曲子的进度。

很多人拿到个新谱子就想马上把它弹得像录音里一样,从而忽略了曲谱上的许多表情记号,甚至还会有大量错音,虽然听起来也许还不错,但实际上漏洞百出。要知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揠苗助长”式的弹琴只会适得其反。与此相同,不要同时练习很多曲子也是这个道理。

坏习惯六:弹熟了便不肯再放慢。

一个曲子弹熟以后许多人就再不肯放慢弹,认为没这个必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坏习惯。大多数曲子弹熟以后,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返工”才能基本成型,而每一次返工都要以“慢”为基础。如果弹熟以后就不在慢练,就很有可能把曲子弹“油”掉。

坏习惯七:练一个曲子永远是“从头到尾”。

换而言之,就是不会分段练习。许多只会“从头到尾”练得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首曲子里总有那么些错音改不掉、每次弹到那么几段总会有停顿。

所以练琴时一定要学会分段练习,这样才利于改正错音,也便于解决曲子中的技术难段。

坏习惯八:盲目选弹难曲。

这个与我写的《练琴的一十六个好习惯》一贴里的“习惯九”意思大致相同。

这里我就补充一句,诸如《幻想即兴曲》、《钟》、《革命》等经典曲目,在选弹前请先估量下自己的水平。

坏习惯九:过多弹奏练习曲,尤其是《哈农》

练习曲只是锻炼技术的一个手段,但并不是个完全的方法,尤其是弹《哈农》。虽然我赞成练习哈农,但不主张把它当作是练习基本技术的“圣经”,毕竟其中的内容过于机械化,连多了重复的东西相当于是浪费时间。其实把一些乐曲中的难断抽取出来练习,也不失为锻炼技术的一个好方法。

坏习惯十:过度追求技术。

这点相信所有都能理解,作为所谓“中国人练琴得通病”,望大家能驱而避之。虽然对没有技术做基础,空讲感情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但弹琴的是人,不是机器人,没有情感的音乐相信是没什么人会接受的。

坏习惯十一:留着长指甲弹琴。

带着长长的指甲弹琴是比较危险的一件事,毕竟钢琴琴键不是海绵般软软的,甚至琴键之间还有缝隙,指甲被弹断或掰断的疼痛为其次,如果影响到了平日的练习,只怕得不偿失。

坏习惯十二:练琴时不专心。

不单是小孩子,许多成年人练琴也有这个问题,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所以练琴最好选择自己持续空闲时间最多的时候。看完这篇文章,看看你是不是也具备了这些坏习惯呢?

探析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中创作架构与演奏的关系

绪论——《“月光”钢琴奏鸣曲》中创作架构和演奏实践的关系

谱例笔者会在以后补充完善。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钢琴奏鸣曲》时进行了哪些规划思考和谋篇布局?他又是如何设计整个作品的架构的?架构中运用并且重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和音乐要素,而这些创作手法和音乐要素与他的钢琴演奏技术和风格在何种程度上有关系?在创作这首“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时,他更多的受到即兴性,想象性,自身音乐灵感的影响——考虑到他本人是最伟大的音乐家,演奏家之一;还是严格遵从古典音乐本身的逻辑和规则在创作;亦或是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甚至某种情感,场景,文学情怀和考虑在创作?

这些问题似乎很难给出一个十分明确,让所有学者都完全信服的回答。试图简单化,表面化的对这些问题作出结论,也是不负责任或者说不够严谨谦虚的。

在仔细研读作品乐谱,并且进行大量演奏实践后,笔者在创作架构中看到了一些特征:对和声与结构的设计。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探析,希望勉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限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本文有选择性的集中探讨部分问题。

《“月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这个时候贝多芬32岁左右,正直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因此,整部作品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全面运用了各种创作手法,这对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首先体现在如何正确读谱,理解全曲创作架构的设计和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钢琴演奏。

本文力图对《“月光”钢琴奏鸣曲》及其钢琴演奏实践中“约定成俗”,“似是而非”的观点和传统的看法中不足或者有提升可能性的部分进行了辩证思考和补充,供自己和更多的学者参考,研究。霍洛维茨等杰出演奏家赞同一个观点:音乐,在乐谱和音符的“后面”,而不是在键盘之下。这就是在传递这样一个思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建设性甚至创造性地思考乐谱,分析重构乐谱特别是所有音符,标记,乃至术语背后的各种内在逻辑关系。要善于去寻找关键音,关键和弦,对这些枢纽部位的定位和判断,在音乐欣赏层面上有助于演奏者通过理清作品中的主次,从属关系从而创造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体验;从钢琴技术和实际操作角度上看,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规划,背诵和演奏。

在《“月光”钢琴奏鸣曲》中,充斥着堪称海量信息的音符,记号和术语,并且这些信息的组合方式千变万化,即便在一个小节中,每一个单音音符就同时包含音高(音准),时值(节奏长度),指法(联系到演奏手型)这三条信息;而进一步观察,一个乐句,一个乐段,所包含的信息可谓汗牛充栋。看到这些音符,术语,音乐符号所组成的信息系统,演奏者应当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和弦,这种音型?他的整个创作架构中包含着哪些设计,特点和考虑?作为演奏者,如何精确并符合作曲家初衷的去阅读,理解和思考这些信息以及信息背后的含义,关系,是一个高价值问题。学术性的钢琴演奏应该是根植于客观乐谱的主观表演,受到乐谱控制的情感抒发,从读谱认音开始进行练习掌握,再到深度分析理解乐谱内在和升华表演,钢琴演奏作为二度创作,可谓始于乐谱,终于乐谱。进一步结合演奏实际看,如何将五线谱上的信息和键盘上的演奏相有机结合,如何将我们看到和读出的数据,信息和作曲家的思想情感,通过头脑的处理,然后在钢琴上合乎钢琴演奏规则但又不乏创意和感染力的表现出来;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如何善于使用耳朵去聆听分辨,监督整个演奏或练习的质量,并尽最大可能使之靠近作曲家的标准;以及如何在实际演奏中用合适,恰当的演奏技法去表现乐谱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是另外一个核心性问题。钢琴学习和演奏中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是正确读谱,这个读谱包括分析和解构乐谱;第二个是正确的在键盘上再现,而这两个节点是紧密相连的,其中的关系值得每一个演奏者和学琴人思索。

1.作品分析

1.1《“月光”钢琴奏鸣曲》创作架构的核心性特征:和声与结构设计

就曲目直观的看,全曲分为三个乐章,这三个乐章各有特点但又紧密相连:第一乐章是以连续不断的速度缓慢的三连音为中声部基本材料,配合低声部的八度伴奏和高声部的略显单调的单音旋律。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无疑贝多芬不能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复调作曲家,然而即便以一个直观视角去看,第一乐章的大多数时间也同时有三个声部,这三个声部的音型,性格各不相同,但互相呼应,在踏板的帮助协调下在一个整体中发挥作用;第二乐章相比第一和第三乐章,较为简短凝练,但细节性的要点较多,运用了几次反复和对比,该乐章也有三个声部并行的乐句;第三乐章则是连续不断的以快速四连音分解和弦为基本材料的乐章,这个乐章相较第一,第二乐章,更接近于通常意义上的主调音乐,但贝多芬的才华和能力使得在创作结构中的主题与伴奏的关系和组织显得相当多元化。进一步深化研究,每个乐章都有一些关键性音符,和弦乃至乐句,这些关键性部位直接决定了曲目的结构,性格甚至整个音乐形象。

纵观全曲,贝多芬在全曲创作中用心于和声设计:第一乐章三连音本身的组合,加上踏板的使用和变化就是一种基本和声形象,搭配高低两个声部的不断交织,不同时间节点的出现和结束,整个第一乐章和声形象非常丰满,富于变化;第二乐章更是直接以右手双音引出多个声部的和声效果,并在声部中做出不同的奏法要求,使得和声形象生动活泼;第三乐章的和声呈现手法类似于第一乐章,以连续分解和弦表现和声,但分解和弦所涉及的音区更广泛,与之配合的其他音型也更多,最终所形成的综合和声效果更大,更深刻,多元化。

1.2第一乐章的结构要点,连续三连音的创作手法与和声意义

通读第一乐章,不难发现贝多芬的创作设计思路没有过多从速度这个角度进入,因为全乐章速度较为均衡,没有太多变化。力度方面,至少相较于第二、三乐章和贝多芬的其他作品,整个乐章的力度变化幅度也很小。在开始着手研究第一乐章之前我们应当注意一个作曲家提示:贝多芬在奏鸣曲标题下加了一个(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就风格特点来说,幻想曲较为自由,即兴,和偏向于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由此可见,贝多芬并不是一位完全拘泥于传统规则的作曲家,相反,他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新的技法和风格。审视第一乐章全部乐谱后发现由最初三小节看,全乐章的基调,基本音型已经设定,就是连续不断的三连音。

从谱例1-1可以看出:第一小节高音谱表右手部分【钢琴键盘小字组和小字1组】的4组三连音,形成了G-C-E音名组成的和弦,这个和弦虽然简单,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整个奏鸣曲的摇篮和初始动机。这个和弦可以理解为由属音开始的小四六和弦,小四六和弦在音响效果上比较阴柔,加之力度记号在这里p 或 pp【根据不同乐谱版本】,以及演奏速度要求和幻想曲风格的提示,由此可推断,贝多芬在这里的创作设计是偏柔和黯淡甚至内敛,哀痛的和声与乐句形象。如果从另一个和声角度理解,将这个G-C-E和弦转位后变成C-E-G,暨升c小调的主和弦,这个和声设计同样可以印证前文中所述的和声与乐句形象。

第5小节特别重要,是第一乐章的提示性小节,该小节首次引入右手高声部的旋律音,而这个重要但简约朴素的动机在后面的段落中也多次出现过。

第一乐章从31小节开始到41小节,整个10个小节是一个气息宽广的枢纽性长句子,该句承上启下,在第42小节引出首次出现在第5小节的附点动机。

通过谱例观察可以看出,贝多芬在用一组以上行为主的音符组成的乐句塑造一个超常规的和声形象。现以第32小节为例。见谱例1-3-1

这个小节右手演奏的12个音中,实际上也包括左手演奏的八度的两个音,在钢琴延音踏板的作用下,几乎形成了一个有14个音混响的“和弦”。传统和声理论中没有这么多音符所组成的和弦,但贝多芬对这类超长句子的驾驭,设计和创新,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贝多芬是否在这里发明和应用了一种新的和声概念或者说适用于钢琴演奏的“和声综合效果”?这些都值得我们乃至未来的演奏者,学者去探讨,思索。“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和声语言,是以功能体系为基础的。到了后期浪漫派,才广泛地利用和声的色彩性。”贝多芬作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作曲家,是否在超越和声功能性而前瞻性发掘和声的色彩性呢?笔者根据曲目的特征,暨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以及乐句的具体写法,这两点作为论据,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结尾部分旋律动机被分配到左手暨低声部。第5小节就出现的这个动机在结尾部分再次出现,首尾呼应,可见贝多芬对该动机的重视和设计。

第一乐章最后结束在升c小调主和弦上。

1.3第二乐章的断连奏搭配以及力度变化中所蕴含的和声与结构设计

   关于第二乐章的特殊性,作用,曲式或象征意义等,历代大批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评论家已经有过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而就该乐章的声部、断连以及力度变化等创作技法中所蕴含的和声和结构设计进行探讨。

相较第一和第三乐章,第二乐章的句子简短凝练,略微呈现出碎片性。第二乐章在力度变化上丰富。笔者根据弗雷德雷克.拉蒙德所编定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ISBN 7-5404-3464-3】的乐谱初略统计后发现,该乐章60个小节中总共出现有20余次力度记号,可见贝多芬在创作设计中对力度变化的考虑和布局,而这种力度的变化和对比,直接导致了音乐语气甚至整个音乐形象的丰富化。

当然,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版本问题在学术界中讨论颇多,持续多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限于笔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版本问题并非本文重点,这里仅以拉蒙德乐谱版本为参照。

第二乐章较为能体现断连,声部以及和声特点的是第8小节——第12小节。见谱例2-1

从长度上看这是一个短句,但结构并不简单,其中折射出贝多芬对乐句塑造的精确性和细致性:左手部分的8个双音被连音线和跳音记号平均分成前后两个部分,而与之对应的右手则更为细腻,从连音线的写作可以看出贝多芬在这里为右手设计了4次“落-起”式钢琴奏法,对手腕技巧的要求较高。笔者用黑色方框分别圈出这4次“落-起”式奏法【见谱例2-1-1】,谱例中的3-5小节,贝多芬的写法很有特色——左手的两个音,低声部的音属于非连奏,而高声部的音却用跳音记号。

这对演奏者的处理和弹奏提出了相当难度的要求,这种难度并非体现在纯粹的手指机能上,而是观察,判断和手指独立性方面,这一点在后文中关于具体演奏实践的部分笔者会重点着墨。

1.4第三乐章分解和弦音流所形成的和声形象

从整个奏鸣曲的篇幅来看,不算反复部分,第一乐章有69个小节,第二乐章为60个小节,而末乐章也就是第三乐章长达200小节;深入研读乐谱,可以进一步发现第三乐章音符的数量和密集程度也超过前面两个乐章,可见贝多芬对第三乐章的重视。整个乐章运用最多的基本音型是四连音分解和弦。见谱例3-1

谱例3-1:

第1小节的和声十分类似于第1乐章第1小节的和声动机,暨G-D-E,当然在第3乐章中贝多芬对这个动机做出了很多变化,重组和扩展。对比第1乐章可见,第3乐章的句子所涉及的音区明显大很多,速度更快,音符更密集。在谱例3-1-1中对比看两个乐章的第1小节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谱例3-1-1

加上左手跳音急促的伴奏,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塑造的音乐形象无疑和第一乐章截然不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贝多芬在整个奏鸣曲中最重要的一个设计思考和音乐特征:同样一个和弦或者一个动机,可以由两组不同的表现要素和两套不同的钢琴演奏技法去搭配和呈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形象;一个核心乐思,可以产生多种变体和衍生,而这些变体和衍生出来的音乐素材,在音乐发展中可以再次甚至多次分裂,重组,并且加入新的音乐材料进行编织和扩展,最后产生多元化的效果。这个多元化的效果,无疑使得整个作品丰满生动,充满张力,戏剧性和艺术惊喜。

演奏探究

2.1基于作品特点和学术性演奏标准所提出的一般演奏规则

学术性的,正规的钢琴表演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从初次接触到一份新乐谱开始进行练习到最终在舞台上将乐谱信息精确的转化为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过程。实际上,钢琴演奏的起点,并不是键盘,而是乐谱。乐谱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读谱是演奏的第一站,是起点,一个良好的起点对成功的演奏可谓至关重要。

对于《“月光”钢琴奏鸣曲》这样的一部比较复杂的长篇作品,读谱时大致上要覆盖2个任务单元。

任务1:首先是基本音符信息——音高,节奏,指法,这些符号构成了音乐的基础和骨架;

任务2:其次是读出各种钢琴奏法符号,如连线,重音,跳音,踏板,延长,反复,音乐术语甚至文字说明,这些符号直接影响演奏的呼吸,分句和音乐语气,语义,语境,丰富和发展了音乐。

在《“月光”钢琴奏鸣曲》中,如果细分,仅就连音线记号来说,就有短连线(落起句型)、同音连线(其中又包括和弦同音连线,单音同音连线等)、长连线(涵跨小节连线和跨声部连线)等。如果再从风格角度入手研究,古典主义时期的连线和浪漫时期的连线,在演奏处理上就应该体现区别。

所以,对这部作品的演奏,应当符合一个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乐谱进行演奏和细节处理,符合贝多芬的创作意图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基本风格,符合贝多芬本人的音乐审美倾向。

2.2触键作用力及其运用

在实际演奏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因为钢琴所特有的构造和机械原理,手的生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将乐谱信息转化为键盘演奏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触键发音。触键发音似乎是最初级的问题,但也是最深奥甚至玄乎的问题,一个完全不会弹琴的人,按下琴键就可以发出声音,而一个剖有造诣的专业演奏家,也经常会为如何发出合乎作品要求,合乎审美要求的琴声而费心思考,反复练习。触键发音的一个往往被演奏者和研究人员所忽略的切入点,就是演奏中的反作用力——《“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连音需要“向上”的力量和放松的手腕,手掌;而为了正确的弹奏第三乐章快速乐段中的跳音和跑动段落,手指不能过于起跳和运用“向上”的力量,相反,需要用一个巧妙而瞬时的向下的力量,手腕和手掌要相对绷紧。

钢琴作为键盘乐器,乐器之王,其结构复杂。在钢琴的核心部件击弦机这个部位,蕴藏着钢琴发音的一些原理。本文不过多探讨钢琴构造和机械原理,但观察立式钢琴击弦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钢琴琴槌敲击到琴弦导致发声后,会迅速弹回来,三角钢琴的构造区别于立式钢琴,但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按下键盘后,一旦触键的瞬间发音完成,其余的任何动作都无法改变已经发出的这个音的状态和性质。在实际演奏中,由于稍微复杂的钢琴作品都具有速度较快的段落和声部/和声/层次/织体较为复杂的段落,而很多时候这二者是同时存在的,这样的段落对演奏者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和挑战。为了使得整个演奏清晰,精确,演奏者必须将这些段落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和练习,也就是说,弹奏一个音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到下一个音甚至多个音的触键,如果一味考虑和重视一个局部,即便这个局部片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演奏效果,最终这种缺乏远见的方式也会影响整个演奏的效果。

物理上将反作用力定义为,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的时候,物体乙必然同时回敬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是自然界万物都有的通性。钢琴演奏的触键过程中,是不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力的原理存在呢?

我们跳跃的时候,脚将地往下蹬(作用力),地就把脚往前推(反作用力),使我们的身体向上。如果我们想不借助于外部工具或者动力跳起来,是不是需要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呢?我们的目的,是向上,是跳起来,但我们施加的力量却是向下,压下去,这个简单的力学原理,其实和钢琴演奏的触键动作非常相似,前文提到过,《“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基本由速度较慢的连音组成,第二和第三乐章主要由跳音和快速音流组成,针对这两大音型的处理,直接决定了整个曲目演奏的最终质量和效果。想要跳音的演奏效果,让钢琴声音短促,“向上”,演奏时需要向下发力;而想要连音的演奏效果,让钢琴声音持续,音响效果“向下”,演奏时需要向上发力。

这里就随之产生一个问题:众所周知,钢琴键只能是向下压不到10毫米的距离后产生发音,向上是无法发音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个“向上的触键作用力呢”?这不是自相矛盾,问题的关键还是理解相对这个概念。在传统钢琴教学和演奏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强调一种触键方式,就是直接快速将琴键压到底。在初学阶段,比如拜厄,哈农这个教材程度的学习,大多数钢琴教师一开始就强调高抬指快触键的触键方式;深入学习后,进入到车尔尼299和740这个程度,也一直强调快速跑动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个质量,琴键要就要直接快速压到底,声音不能虚,不能漏音。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和演奏要求本身没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在初学阶段,学生最大的触键问题经常是无法充分发音,控制琴键,指尖发软关键塌陷,“折指”等手型问题;深入学习后,钢琴演奏最重要的技术要求之一就是均匀快速的各类跑动段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整个练习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和关注触键的的动作和程度。

但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这个方式的反面就是忽视对一些音型的把握和塑造,比如《“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里面的连续长篇的连音,对这样的音型进行演奏的时候,手指在压下琴键的时候其实不能完全压到底,或者说不能直接快速压到底,这个压琴键的过程,不是一元论,并非绝对化。相反,压琴键的动作要缓慢而松弛,琴键底部也要留出一丝缝隙和空间。这个过程总体来说当然是向下压的,但是有很大的余地,有充分保留的,也不能在整个乐章的演奏中一直保持向下用力和施压的手指和手腕状态。手腕,手掌和小臂要相对放松。整个演奏动作要顺畅,流动起来。实际上,相对于快速直接压键到底,从头到尾往下用力,也就是一种“向上”的发力了。

结语

行文至此,应当告一段落。作为演奏者,在演奏全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演奏者绝对尊重乐谱,根据乐谱进行演奏,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发展中不断趋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演奏毕竟是结果导向,为了乐曲的最终演奏效果,有时需要采用特殊的指法甚至调换两只手的任务——比如本来应该用右手弹奏的音符,在实际中可能需要用分配给左手手指去演奏。钢琴演奏是一个时间的艺术,是随时处于运动和发展中,而且一个曲目中的各种构成因素是互相紧密关联的整体,切忌只考虑一个局部,比如只关注一个小节,一个乐句的演奏质量和处理,而忽视了整体的演奏布局。演奏要素在不同的曲目中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关系和内在逻辑联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理论结合实际。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 梁静.《 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 浙江师大学报. 2001(03).

【 3 】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 4 】 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 5 】 林逸聪.《音乐圣经》.华夏出版社.1997.

【 6 】   钱仁康 钱亦平 《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 7 】   桑桐   《 和声学教程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8】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9】P.Mies.贝多芬的创作笔记(英文版)[M].纽约:多佛出版社,1974

【10】

【11】 王笑容 .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崇高性研究 》 人民日报社(出版社) 2017

 

【12】 但昭义 . 《论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 《音乐探索》 , 1993(2)

【13】 涅高兹 . 《论钢琴表演艺术》汪启璋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 9787103008720

【14】 卡尔·莱默尔 ( KarlLeimer ), 瓦尔特·吉泽   《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 姜丹  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15】 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 . 《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和表情 》 [M].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5 。

【 16 】 约瑟夫.霍夫曼 . 《 论钢琴演奏附问题解答 》 [M]. 人 民音乐出版社 , 2000

【 17 】 根纳季·齐平 . 《 演奏者与技术 》 [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5

【 18 】[奥] 卡尔·车尔尼  著; 张奕明  译 《 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 19 】 罗曼·曼兰 著 傅雷  译 《 贝多芬传 》 华文出版社  2017

【20】其他各种版本乐谱和音响,视频资料

钢琴演奏之道 赵晓声 出版时间

[钢琴演奏之道]

作者:赵晓声

出版社:上海音乐

出版日期:2007-08-01

这是“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之一,本书现为第三版,从1991年的“初版”到1999年的“修订版”,再到2007年的“新版”,每次出版时隔八年,其中的甘苦自不待言。近年来,赵晓生教授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过,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的“新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全书五十万字左右。新增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第一音质”与“第二音质”的概念;基础训练方面增添了“节奏训练”,提出对听觉、和声问题的重视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曲家与作品方面增添了大量新鲜的实质性言论,对“钢琴改编曲”另辟专节进行阐述,有很多创新。本书应是钢琴师生的必备之书。

我有这本书。写的很好。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

作者:[美]克拉伦斯.格.汉密

出版社:人民音乐

出版日期:2002-06-01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电子书卡尔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