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教学正文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500字(钢琴家观后感500字)

admin 钢琴教学 2023-01-18 10:28:53 0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观后感作文,写好作文需要反复总结经验,对学生而言作文是很伤脑筋的,作文的内核和内涵无人愿意了解,文采是点睛之笔,好的作文用词不在优美更在准确,看完《钢琴家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1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在饥渴的状态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这几段钢琴曲是什么年代的曲子,原曲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到此,我还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个落破的像被缚的耶稣像的钢琴家,他怯生生地走进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终不忘抱着那个已经洒了大半的水罐,他实在太需要它了,所以仅管懦弱、仅管害怕,他却始终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笔财富……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魅力,一个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2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简单说一些吧。

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 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中,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3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家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钢琴家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钢琴家观后感 篇1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觉得用它描述电影《钢琴家》再适合不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钢琴家》让我窥探到了被裹挟在黑暗的不可抗力中时人性的挣扎。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波兰,飞机轰鸣、炮火连天,扬起的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盘旋飞舞在这个中欧小国的上方,构成惨淡的灰色恐怖。这个时代的尘灰有千斤重,呛进鼻腔,落入肺里,压垮了百万条生命;而那些屹立不倒的人,有的被杀戮的恶念同化,也有的坚守着最后一丝纯良,在那个不堪的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

主角席皮尔曼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像行走在万丈深渊上空唯一的独木桥上,在阵阵谷底袭来的狂风中颤颤巍巍地保持平衡。在那个存活比为1比12的可怖战争年代,作为一个被迫害的犹太人,他能活下来无疑是幸运的。是他对艺术永恒不灭的追求,让他从一个幸运值点满的普通人,升华为砂土中的金粒。或端坐在广播站,或带着袖标浸润在餐馆的油烟蒸汽里,或躲在狭小的屋中,或胡子拉碴地瘫坐在废弃医院的塑料椅上,或被笼罩在德国军官的峰芒下,他的目光始终虔诚,他对演奏钢琴的那颗真心始终热忱。多舛的命运没有把他打倒,他逆流向前,手中紧攥着的救命稻草,就是音乐。席皮尔曼的挣扎是故事的主线,像画卷般铺陈开来,被导演波兰斯基渲染得格外苍凉和悲壮。不过不得不提的是,也正是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和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他才得以在纷乱中生存。若没有它的保护,席皮尔曼早就被某次命运的烈火燃烧殆尽了。

就我听说的,更多人的意难平其实是德国上校霍森菲尔德。从电影展现的那面来看,他是个完全的好人——有教养、有良心,温文尔雅,为援助席皮尔曼不遗余力,与他残暴的同僚对比明显。暗中救下五十余个犹太人的他也的确值得这些赞誉。作为一名德国军官,他被委派的任务是攻击和杀戮,他无声的反击,是否也可被视为一种挣扎?他在对抗上司的旨意,更是在对抗出于迫不得已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过去的自己。他的挣扎,区别于席皮尔曼的,隐秘得无法见光,却同样伟大。遗憾的是,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是他的善意似黑夜中的繁星,在往后的数百年中将释放灿烂的光辉,润泽后人。

他们,连同被他们装点的这罪恶战争,将永远被记忆。

钢琴家观后感 篇2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简单说一些吧。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 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中,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钢琴家观后感 篇3

一开始听说《钢琴家》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时无数的光环笼罩这这位才华横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小提琴手,理所当然的是应该子承父业。虽然一家人之间也存在些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却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这时纳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兰华沙生活的50万犹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丢了,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爱的钢琴变卖,但只能是日复一日地吃着土豆,等待在报纸上刊登的最新的关于犹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个公共场所针对犹太人的禁足令,然后是金钱的限制。这些已经让所有的犹太人叫苦不迭了,当斯皮尔曼一家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藏钱的时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犹太人带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样盖上了标示,从此面对被屠宰的命运。

没过多久,所有的犹太人被迁移到犹太区并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每天夜里都有各种不幸的犹太人惨遭屠杀。斯皮尔曼越发的感到家人的重要,发誓要保护好家人。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馆琴师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于是他开口求人,以保证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临了,他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将被送上没有归途的火车,就当要上车时,混乱中他被扯出了队伍,这一刻他的命运被改变了,是一位犹太警察企图救他,看见父亲在队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这是为了生命的奔跑,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时间掩面哭泣,这不是苟且偷生,这是为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希望。 随后他被拘禁做苦工,为犹太反抗组织出力。在努力下逃脱出去被一对旧识的善良夫妇拯救,之后又被昔日的爱慕对象帮助,一次次地逃离纳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着每个帮助过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国家虽然被蹂躏,但绝不会消亡。德国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胁他们的性命,却不能折断这股国家的凝聚力。斯皮尔曼转居到犹太区对面的公寓里时,经常没有食物和水,他在那里目睹了犹太区的同胞们坚强不屈的反抗,他看见了波兰人民与德军第一次交火,虽然都失败了,可是他开始企盼光明的到来,他知道盟军就要来了,光明不远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栖身场所也在一次纳粹的搜查中被摧毁了,为了生存他到处寻找食物,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虽然几行字就能概括整部电影的大致剧情,但是其中的几个镜头却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形容的。电影进行到30分钟左右,纳粹军闯进犹太人封锁管理区的某栋楼,直接把因为残疾坐在轮椅上未能见了纳粹军起立的某普通居民连人带椅从阳台扔了下去惨遭摔死,那残酷的一幕,使得钢琴家的母亲失声尖叫。在街上随意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看到这些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真实与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早就听说过纳粹对犹太人做过的种种非人行径,但是通过电影镜头表现出后,是出乎意料的惨绝人寰。

我所看到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即模糊又真实:模糊的是纳粹对犹太人并没有一攻占波兰就实施大屠杀,而是像温水煮青蛙那样一点点加码。先是区别对待、然后是成立独立的限制区域、再到后来的集中营,而且对集中营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真实的是我们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经历了从一个有着不错社会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个幸福的瓦解,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实实看到了“犹太人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限制区内的“路有冻死骨”,纳粹对手无寸铁犹太人精神与肉体的肆意鞭笞以及对他们的生命随心所欲的剥夺。

但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良知:那些许许多多无私帮助过他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仍然帮助这位无助的犹太人,在如此枪林弹雨、人心不古的战乱年代坚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着实让人感动。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二战时期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对人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痛苦,虽然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那种痛苦,但我还是感到悲伤,不论是对与那些被惨遭杀害的人们还是对于最后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国军官(虽然他是纳粹的一份子)。斯皮尔曼对生存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坚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这部电影也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钢琴家观后感 篇4

《钢琴家》影片的开场是沉默的黑白,战争来临前的平静让我心生不安。从影片中我看到了国家间的战争、异族间的战争和心灵的战争,看到了懦弱与坚强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内。两个半小时内,我感觉经历了一场战争那样的漫长。

第一眼看见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红润而又细长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音乐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沉浸于这样轻灵的音乐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他没有惊恐,继续弹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以为他会继续不为所动时,他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生存。

电影的高潮是,钢琴家虚弱地挣扎着想把救命的一瓶罐头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随之出现。在那个德国军官命令下,他蹒跚的走向钢琴,手不停颤抖,因为饥饿和恐惧,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乐,一首小夜曲被他弹出了悲愤和激昂。德国军官被钢琴家的才华所震撼,后来,他将食物拿给钢琴家,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看到钢琴家瑟瑟发抖,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甚至还以为有机会再听到钢琴家的音乐。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对于生活在纳粹下的犹太民族,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被纳粹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钢琴家观后感 篇5

那张海报上,阳光从窗口慵懒地照在深棕色的墙壁上,把空气中淡淡的灰尘映得闪烁着金光,一双手指修长,皮肤白皙的手放在黑白相间的钢琴键上,轻快地弹奏着乐曲,一顶德国军官的帽子,放在那架钢琴上,一只大手按着钢琴的边,沧桑又有力。时间仿佛静止,画面中的人还未离去。

这部电影实际是二战时期一位波兰著名钢琴家的传记,由于他惊人的才华,他受到了各种类型的人的帮助逃脱了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命运。在那无比黑暗的世界里,他的身边却闪烁着人性耀眼的光辉。

整部电影中,最美的是一场遇见。

钢琴家好不容易逃过德国人的追捕,躲入了一栋废弃房屋的阁楼中。楼上有一架钢琴,琴上布满了灰尘。他鬼使神差的掀开琴盖,弹了起来,不到一曲,便听到身后有声响,他回头一看,一位面无表情的德国军官站在他身后,正默默地注视着他。他吓了一跳,赶忙站起身,退到一个角落里,许久,军官嘴唇翕动,问他:“你会弹琴?”他犹豫着点头,军官对他命令道:“再弹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颤抖着弹完一首曲子,抬头便看见那位军官背过身,在悄悄拭眼泪。一会儿,军官就离开了。不到一天,钢琴家便从窗口看见,那位军官带泪一车士兵,很快把这栋房子变为司令部。犹太钢琴家躲在阁楼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每天军官都会在所有人离开后,轻轻推开阁楼的门,带过一些罐头和面包,一直到战争宣布结束。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无尽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无尽的黑暗中照进了光。军官的`面无表情下是情绪的决堤,他的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他送给钢琴家的面包中是无数的“珍重”。我还记得钢琴家的手、指尖灵活地在钢琴键上跳跃着,视线移向他的手臂,那块白布上是奥斯维辛中犹太人的标志,而钢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战争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东西,他灭绝了人性,有唤醒了人性。它是军营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双手。人与人之间本应无关国籍、无关种族,人们的品格本不该被地位牵绊。但那些青年,却被日耳曼的热血冲昏了头脑,让另移名族的生命之泉涂在地上。战争可以结束,但人们内心的惶恐却是无止境的。

一块茵绿的草坪上,铁圈围成了栅栏,栅栏的背后是河流和远山。德国士兵们像牲畜一样被圈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全是污泥,几个波兰青年从栅栏边走过,朝他们吐了口口水。栅栏上出现了一张“欣喜”的脸,是那位军官,他像曾经那千万个犹太人一样,眼中涌动着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请告诉那位在电台工作的钢琴家!我帮过他!我在这里!”然而,一起声音都淹没在青年们的嘲笑声中。

屏幕一黑,四周归于寂静,出现了寥寥几行字:当钢琴家赶到时,军官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里。

那张海报上,那双白皙的手仍在弹奏着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顶帽子的主人,没能继续欣赏它了。

钢琴家观后感 篇6

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求电影《钢琴家》影评800字

一、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写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后来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么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面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直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希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应该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助钢琴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二、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家]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现实总是那样残酷,无情的炮火不会怜惜再美妙的音乐,而是继续猖獗。而德军迫害一切犹太人,无论他是乞丐,还是钢琴家。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真可谓是一场“白天的恶梦”。“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对于一直在逃亡的钢琴师来说,音乐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个用于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完全沉于一个存在于内心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也正是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触动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国军官,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影片临近结尾处,还有一幕令人难忘。德国人已经被打败,这时终于敢走上街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是:“因为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斯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这一次将没有人会打断他。而观众们也在能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和深入灵魂的震撼。

《钢琴家》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钢琴家》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钢琴家》的观后感1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痴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关于《钢琴家》的观后感2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简单说一些吧。

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中,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是我比较喜欢一部电影,选择观看它的时间正好是2020年1月初,武汉疫情大爆发的时候,那是一段令人心痛的时间,我们突然被剥夺了人生自由一样地被关在家里,最佳选择当然就是网上追剧。

      我特别爱看BBC出品的英剧,大多数讲述的都是二战期间的故事,《钢琴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

    这部电影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首先男主的音乐才华、艺术造诣和当时的残酷的战争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艺术带给人们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具有艺术才华的人本不应该受到菜米油盐的困扰,更何况是残酷的战争;而无情的战争对脆弱的人类的摧毁是毁灭性的,很多人为此丧失生命、无家可归、朝不保夕……

      而最终男主因为自己的音乐才华感动了德国军官获得了最后的生存机会,这不禁令人感叹,具有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多了一门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危难时刻尽可以救自己的命。所以看完电影我就在想,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让自己学习一门技能,一个能让你与众不同的东西,不像电影里能够救命,至少也能让我们有限的生活获得更高的价值。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战争”与“病毒”哪个更加残酷?战争中的敌人是看得见的,而病毒是看不见的,一个是明枪明刀,一个是暗箭难防。似乎隐形的病毒更具杀伤力,但是看到战争中的人们被从自己的家园赶出去,居无定所,朝不保夕,随时面临着失去生命,而面对疫情,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在家里呆着,这样看来,似乎战争更加残酷些。一向不爱讨论政治的我,真心希望不要再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的纠纷,因为生命太短暂,活着又是那么不容易。

    整个剧情的亮点就在于,最后男主通过自己的琴声得到了德国军官的怜悯,不但没有杀害他,反而给他提供食物和衣服,帮助他活到了战争结束。对这个德国军官的人物刻画,反映出人性善良的一面,就好像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即使是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会有他好的一面,所以对于生活我们应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真善美,从而充满希望地活着!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更加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比起战争中的人们,我们拥有的实在是太多了……

钢琴家观后感示例

钢琴家观后感篇一: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读后感

一开始听说《钢琴师》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时无数的光环笼罩这这位才华横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小提琴手,理所当然的是应该子承父业。虽然一家人之间也存在些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却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这时纳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兰华沙生活的50万犹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丢了,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爱的钢琴变卖,但只能是日复一日地吃着土豆,等待在报纸上刊登的最新的关于犹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个公共场所针对犹太人的禁足令,然后是金钱的限制。这些已经让所有的犹太人叫苦不迭了,当斯皮尔曼一家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藏钱的时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犹太人带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样盖上了标示,从此面对被屠宰的命运。

没过多久,所有的犹太人被迁移到犹太区并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每天夜里都有各种不幸的犹太人惨遭屠杀。斯皮尔曼越发的感到家人的重

要,发誓要保护好家人。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馆琴师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于是他开口求人,以保证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临了,他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将被送上没有归途的火车,就当要上车时,混乱中他被扯出了队伍,这一刻他的命运被改变了,是一位犹太警察企图救他,看见父亲在队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这是为了生命的奔跑,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时间掩面哭泣,这不是苟且偷生,这是为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希望。 随后他被拘禁做苦工,为犹太反抗组织出力。在努力下逃脱出去被一对旧识的善良夫妇拯救,之后又被昔日的爱慕对象帮助,一次次地逃离纳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着每个帮助过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国家虽然被蹂躏,但绝不会消亡。德国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胁他们的性命,却不能折断这股国家的凝聚力。斯皮尔曼转居到犹太区对面的公寓里时,经常没有食物和水,他在那里目睹了犹太区的同胞们坚强不屈的反抗,他看见了波兰人民与德军第一次交火,虽然都失败了,可是他开始企盼光明的到来,他知道盟军就要来了,光明不远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栖身场所也在一次纳粹的搜查中被摧毁了,为了生存他到处寻找食物,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虽然几行字就能概括整部电影的大致剧情,但是其中的几个镜头却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形容的。电影进行到30分钟左右,纳粹军闯进犹太人封锁管理区的某栋楼,直接把因为残疾坐在轮椅上未能见了纳粹军起立的某普通居民连人带椅从阳台扔了下去惨遭摔死,那残酷的一幕,使得钢琴家的母亲失声尖叫。在街上随意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看到这些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真实与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早就听说过纳粹对犹太人做过的种种非人行径,但是通过电影镜头表现出后,是出乎意料的惨绝人寰。

我所看到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即模糊又真实:模糊的是纳粹对犹太人并没有一攻占波兰就实施大屠杀,而是像温水煮青蛙那样一点点加码。先是区别对待、然后是成立独立的限制区域、再到后来的集中营,而且对集中营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真实的是我们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经历了从一个有着不错社会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个幸福的瓦解,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实实看到了“犹太人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限制区内的“路有冻死骨”,纳粹对

手无寸铁犹太人精神与肉体的肆意鞭笞以及对他们的生命随心所欲的剥夺。

但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良知:那些许许多多无私帮助过他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仍然帮助这位无助的犹太人,在如此枪林弹雨、人心不古的战乱年代坚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着实让人感动。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二战时期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对人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痛苦,虽然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那种痛苦,但我还是感到悲伤,不论是对与那些被惨遭杀害的人们还是对于最后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国军官(虽然他是纳粹的一份子)。斯皮尔曼对生存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坚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这部电影也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钢琴家观后感篇二:《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影片的开场是沉默的黑白,战争来临前的平静让我心生不安。从影片中我看到了国家间的战争、异族间的战争和心灵的战争,看到了懦弱与坚强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内。两个半小时内,我感觉经历了一场战争那样的漫长。

第一眼看见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红润而又细长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音乐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沉浸于这样轻灵的音乐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他没有惊恐,继续弹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以为他会继续不为所动时,他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生存。

电影的高潮是,钢琴家虚弱地挣扎着想把救命的一瓶罐头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随之出现。在那个德国军官命令下,他蹒跚的走向钢琴,手不停颤抖,因为饥饿和恐惧,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乐,一首小夜曲被他弹出了悲愤和激昂。德国军官被钢琴家的才华所震撼,后来,他将食物拿给钢琴家,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看到钢琴家瑟瑟发抖,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甚至还以为有机会再听到钢琴家的音乐。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对于生活在纳粹下的犹太民族,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被纳粹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钢琴家观后感篇三:《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说说我对人物的直观感受吧……全片长大概两个半小时在前两个小时的时候,我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男主角这个大叔受呢……(额……哪儿学的…?otl)在影片中几乎整个大前部分都几乎没有怎么表现他弹钢琴的水平怎么样,让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钢琴家的故事……然后,他也就是应付性地在弹钢琴,为了养家糊口,但是弹得很随意游刃有余,至少能看出来他很熟练。对于弹钢琴,在那个年代背景下,作为一个钢琴师是非常的空中楼阁的……(我前半部分看的时候一直是这个感觉),他自命清高,不谙世事,羸弱而且胆小,感觉就是一个在现实中排不上用场的家伙。有人起义,他不参加,他虽然内心善良,但是却一直寄人篱下,需要别人照顾……(只能说,他非常好运,遇到了一系列愿意帮助他、赏识他的好人、能够无私地帮助他,为他冒风险……在现在是很难想像人们会为了一个钢琴师(还不是大师)付出这么多……),全片五分之四的时间,他都一直是处于落魄之中——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但是他虽然文弱但是坚强,一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以及对钢琴的执着。

在那个年代,不向现实妥协的人是很少见的,其道路也必然是坎坷的,他选择了不去做敌人的奴仆。于是一日不如一日,失去了亲人,他也没有倒下,仍然选择活了下去,内心坚强这是前面唯一感动我的一点。 但也就是说,其实前面我一直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手无缚鸡之力,不会反抗,缺少自立能力,竟不知道发芽的马铃薯有毒……自己也越来越不成样子,蓬头垢面、腿也瘸了……但是,这些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他来说,唯一的尊严,就是继续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他什么都会吃,他什么都会喝,因为他热爱着钢琴,他还想弹钢琴,这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只要活下去了,就还会有转机,一切就会有转变……所以,终于,他的顽强和高超的钢琴技术以及诚实,感动了德国军官。在那一刻,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钢琴师,尽管他蓬头垢面,腿部残疾,但是当他坐在钢琴前,开始弹奏了,琴键声响起……阳光照射进来,遮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他显得那样神圣而高大……此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他不是一个钢琴家。

而这也向我们证明了——尽管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钢琴家也是有他存在的价值和需要的……他前面生存的努力没有白费,是有意义的。

此处,应该是全片的最高潮部分。在120分处,他终于饱受期待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家,全篇的主旨表现了出来——终于使前面长时间酝酿的感情得到了宣泄爆发和升华,也终于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开始认可了他以及他的努力。

最后,要我总结成一句话的话……钢琴家,只有当他坐在钢琴前并且弹奏的时候……他才是钢琴家。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500字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