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知识正文

钢琴师电影涉及到的民族问题(电影钢琴家讲述了什么)

admin 钢琴知识 2023-04-25 06:59:14 0

《钢琴家》:废墟中传来的音乐声

相信音乐会给人带来救赎吗,钢琴家离不开钢琴,音乐可以让战争不那么残酷。

一、

1939年的华沙,钢琴家瓦列迪斯洛.席皮尔曼还在电台工作着,一双手在黑白琴键上游走,音乐似流水一般缓缓流出。

电台的节目还是一如往常的进行着,但是这次所不同的是下一秒却发生了爆炸,电台的玻璃被炸碎,瓦列很执着的想把这一曲弹奏完成,但失败了,他必须要离开钢琴,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回到家之后,发现家人都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家里人都慌慌乱乱,意见也都莫衷一是。

妈妈催促瓦列快回房间收拾东西,他说:“听着,如果要死的话,我宁愿死在家里。”没有人可以理解那个时候他的固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与犹太音乐家的故事,他所有的逃亡与绝望。

但,他也只是犹太人当中的一个罢了。

当犹太人被当做牲畜一样驱赶残杀的时候,不知道是战争的灾难还是人性的灾难。

一个老人走过两个德国军官的身边,德国军官叫他回来,质问他为什么没有鞠躬,老人道歉鞠躬抬头的时候却只是得到了一巴掌:“你不准走人行道。只能走臭水沟。”

还有那个趴在地上,吃掉在地上的食物的饿极了的男人,不就是一碗粥吗,还是一碗掉在地上的粥,可对于饥饿难耐的人来说,那就是命啊。

那个坐在轮椅上,被直接从楼上推下去的老人。

还有并排趴在地上,等待着德国军官一声枪响的“犯人”。

人,怎么可以连死都无法拥有尊严呢。

二、

斯皮尔曼生于1911年,是波兰的天才钢琴家,自小就显露出了钢琴的天赋,曾经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举行,这得到了欧洲音乐界极高的评价,回到了波兰之后成为国内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

这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而二战,是他艺术人生当中不可不提的一段。

当德军入侵的那一刻,作为犹太人的他生命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父母兄妹相继被送到了集中营,而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被迫逃亡生活。

多亏之前的他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才会在逃亡的过程当中遇到那么多帮助他的人。

在华沙的犹太区他受尽了折磨和羞辱,连基本的生存都没有办法保证了,又怎么可以去做那些他真正热爱的事情呢。

然而,他还是依旧顽强的活着。他很幸运的躲过了纳粹地毯式的搜寻,但是在战争后的废墟上,也不过是只得苟活。

喝泔水,找寻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饿极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他摘下了自己的手表换了面包:“食物比时间重要。”因为食物可以让他活下来,而时间,或许只会消耗他的生命。

即使命悬一线,也在咬牙坚持。

三、

第一次救他的,是一个犹太人,他为了活命,所以投靠了纳粹,性质大约相当于抗日战争时候的汉奸,犹太民族也自有他的信念,这个人,已经成了败类。

他曾经去游说过瓦列的弟弟,但是被赶了出去,不知是不是良心发现,他成为了第一个帮助瓦列逃亡的人。

瓦列不会忘记那个喜欢听他弹肖邦的女人,她给他尊重,给他住处,给他食物,在逃亡的开始,给了他活下去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战火实在让人无能为力,他们是绝对不会丢下瓦列的。

而第三次,却是一个德国军官。

在一所废墟似的的房子,瓦列看见了一架钢琴,他很饿,但他还没有忘记该怎么弹琴。

德国军官只是因为一首钢琴曲,便给了瓦列活下去的机会,他让瓦列再弹一遍,他坐在旁边,静静的听完,这是音乐的力量。

面对着军官的瓦列,开始弹琴的时候手是忍不住的战栗,节奏很缓慢,就像是在诉说,诉说逃亡、恐惧、饥饿和希望,但节奏在加快啊,像是发泄,又像是控诉,像是在咆哮。

生而为犹太人,于他而言到底有什么错,或者说,他的民族又有什么错,到底是为什么要承受这般的苦难,他的族人只能像是亟待屠宰的羔羊那般的任人宰割。

那一刻,我知道了音乐的力量。

这终究是一个真的懂音乐的德国人,音乐是可以超越国界的,只不过是因为一首钢琴曲,德国军官便给予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和可能性。

当苏联的军队将德国打败的时候,瓦列穿着德国军官的衣服颤颤巍巍的从废墟般的楼中走了出来,那身德国人的衣服,让刚刚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波兰民众都害怕了,他们大喊的声音惹来了波兰军人,在枪的声音当中瓦列又颤颤巍巍的举起了自己的双手:“我是波兰人。”

“你为什么穿着德国人的衣服?”

“因为冷。”

死亡会大于任何的形式。

四、

战争结束,瓦列又重新的坐在金色大厅,台下坐着数万名的观众,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为他而来,或许说,希望从这音乐声当中,也获得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瓦列迪斯洛.席皮尔曼,继续住在华沙,直到死去,他死于2000年7月6日,享年88岁。

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尔,仅知他于1952年死在俄国的战俘营。

善良其实是可以超越国籍,超越党派的,一个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是没有办法忍受生命被任意的践踏的,一颗枪子可以很轻易的把生命结束,而那个生命活下来,或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无限的可能。

二战使得波兰华沙的犹太人由五十万减到六万左右,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数字,躲过了地毯式的搜寻,却很难安心的继续活下来。

或许是带着恐惧,或许的带着怨恨,或许是带着思念。

在绝望的时候所得到的救赎,那需要用余生的善良来做出感恩,因为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善良,所以需要在余生都活的善良。

当他坐在金色大厅的时候,当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跃动的时候,是否还是会想起那些恐惧、孤独和饥饿呢?

其实啊,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需要感恩任何形式的生存,因为只有活下来,才会看到那些关于可能性的事情。

战争结束之后,斯皮尔曼曾经很努力的联系那个德国军官,在战败的德国,在属于他的民族,那个曾经救助了很多犹太人的军官,却成为了他的民族的败类。

但无论如何,二战因为他的人性光辉,而多了一些温暖。

一部描写二战时纳粹和犹太钢琴师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钢琴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海上钢琴师讲的什么故事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梅兰恩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供大家参阅!

   电影海上钢琴师基本信息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梅兰恩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

电影海上钢琴师剧情简介

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蒂姆·罗斯饰)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比尔·努恩饰)收养,取名为“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而麻烦也接踵而至。

电影海上钢琴师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片中挑战1900的那位爵士乐钢琴家,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杰利·罗尔·莫顿,《The Crave》本来就是他的作品,其父克拉伦斯也是早期爵士乐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是第一位在谱子上使用爵士乐这个字眼的人。

电影中的弗吉尼亚号在历史上确有其船,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它还与泰坦尼克号有关,据说沉船时弗吉尼亚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卢西塔尼亚号及其姐妹毛里塔尼亚号。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毛里塔尼亚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拍摄《海上钢琴师》使蒂姆平生第一次访问意大利,之前甚至没有看过《天堂电影院》,说服他的并不是托纳多雷,而是那部独白剧《1900:独白》,这个讲述无名钢琴家的虚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虽然蒂姆·罗斯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蒂姆·罗斯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由于中途曾一度中止,剧组花了110天的时间用于拍摄。在罗马搭建了19处外景,奥德萨11处。45名演员。75名工作人员。10000名群众演员。2500套服装。弗吉尼亚号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长的俄国退役般艇。

在乌克兰时,由于环境恶劣,语言不通,对剧本的分歧,加之两人脾气都不好,蒂姆与托纳托雷一度只在万不得已时才同对方讲话,剧组移师罗马以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旁观者描述他们像好朋友一样亲密。

饰演令1900钟情的女孩的梅兰妮·蒂埃里是一名模特,多次出现在《Vogue》等杂志上,出演本片时她只有16岁。

包括纽约、南安普敦、那不勒斯等港口的外景,都是在罗马搭建而成的。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家缔尤特布塔。

该片耗资2千万美元,远远超出了当时在意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

该片在意大利公映时长达3小时。最初,它的海外放映版已被托纳多雷剪掉22分钟,但该片的海外发行商Fine Line公司,仍坚持电影应该再删改得戏剧化一些,并不顾《伯尔尼公约》关于“电影的最终剪缉权属导演”的规定,威胁说否则将不会发行此片,包括各大电影节上的放映;它们要求至少再删掉40分钟。

该片原定在柏林电影节参展时长度为2小时45分钟,托纳多雷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一惜一切代价也不删戏,为此他错过了这届柏林影展。

穿帮镜头

46分钟左右,又一批乘客到达美国后,一个老头上来和1900聊天。聊了一段时间后,特写显示他手中的烟灰只有一小节,下两个镜头(大概也就2秒左右),那烟灰已经变成很长一段。

与杰利·罗尔对决时,杰利·罗尔在第三次弹奏完以后站起来时把钢琴的凳子往后推了一段距离,下一个镜头凳子却出现在了原位。

电影海上钢琴师影片评价

《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新浪评)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碎的快乐。就像节目所说:这部影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钢琴家》的男主角为何没有浓重的反抗精神

看过好长时间了,但这点当时看的时候也有疑惑,个人观点吧,在当时纳粹横行的情况下,主角要是反抗真的是死路一条,电影里主角逃脱魔爪得以幸存已经是相当幸运了吧,而且逃亡路途穷困潦倒,其实我觉得主角内心并不脆弱,他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的钢琴大师,民族排斥性不是很强,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摘 要] 现在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间通过音乐的加入使影视作品变得充盈丰满。当今很多电影中在各个情节穿插音乐,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和渲染故事气氛等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意义。电影中音乐比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乐器的加入使得电影趋于完美和完整,甚至音乐成为电影中最值得记忆和评价的特殊部分。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分析和解释其中钢琴音乐部分带给这部影片及观众的感知能力和中心渲染作用,从而更好地分析其电影的真正动机和内涵。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电影;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而电影在当代艺术范围内作为一项综合门类,体现的是声画艺术的结合,表现出整体的意象和感觉。音乐在电影中可以通过节奏、音律、声部的变化来表达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使电影结构更加鲜明灵活和充满趣味性。因此,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被艺术创作者们视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新体裁形式,在影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共生的,它们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概述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是从1927年开始,自从音乐融入电影之后,便成为电影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电影中音乐更增加了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启示作用,它与电影的结合逐渐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视觉和听觉交叉点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巨大作用。

首先,电影音乐可以概括影片的核心思想内容,深化故事主题,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作用体现,不仅添加着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类生产生活,还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历史状态和文化面貌。一般来说,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影片中音乐大都直接取材于民间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极具时代感特色的电影音乐则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国家特征和历史情况,透过电影中添加的这些音乐的渲染使得电影中情节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动态美。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可以起到刺激观众听觉,达到引领观众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会采用音乐、音响的掺杂因素来刺激观众的听觉,从而领导观众进入电影作品中去。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中的过程中很容易地触动心灵,进而引发观众对整个电影内涵的联想和共鸣。可以这样说,一首打动人心的电影音乐作品,往往在电影画面消失以后,还能因为它动人心魄的主旋律而传播开来,深刻透彻地印在观众们的心中,从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再次,电影作品中音乐的核心作用即深化影视作品主题,揭露电影中人物内心情感。音乐学科本就是一种抽象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它和语言不同,不能带给他人准确直接的视觉表达效果,但是它却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对观众产生吸引和引导的能力,以听觉的形态产生于听众,作用于听众。当音乐深入到影视作品中时,可以起到直接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并且更快地帮助人们更加透彻地懂得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

二、浅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在《海上钢琴师》一片中,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以钢琴为主配合多种其他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了一篇旋律优美、感人至深的影视音乐作品。下面分析电影中几段典型的音乐片段,结合电影内容和故事情节,谈谈钢琴音乐在此片中的重要警示作用。

第一个片段:不习船性的.麦克斯在初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海上突然发生大风浪,这使他东倒西歪,心神不定,呕吐得不成样子。就在这时,偶然中他遇到了那个令他一生难忘的人——1900。这个钢琴天才带他来到舞厅的一架钢琴前,示意他坐在身边,随后开始弹琴。在1900弹出的轻盈动人的钢琴旋律中,大厅里每件物品都随着船剧烈摇晃,他们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慢慢的,麦克斯在琴声中内心安定,放松微笑。此时电影中出现的主人公钢琴弹奏,不仅使电影情节为之一转,由紧张激烈变为安宁舒缓,同时钢琴曲引导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心理变化也是值得一说的,音有伟大的力量,超出人类的想象和预知。在狂风中钢琴的旋律出现使主人公心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也使观众观看影片时感情状态发生同步变化。

第二个片段:斗琴片段中的三次钢琴曲目的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高潮部分。爵士音乐发起人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高傲的他以为足可让1900知难而退。但是在较量的过程中,1900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随即第二首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重新弹了一遍。在第三回合中,1900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使整个片段达到高潮。这三段音乐存在不同的内涵和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思想状况和心里动态。前两首钢琴曲把故事逐渐带入高潮,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和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故事有了答案,也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获得释然。此片段中的高潮部分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音乐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第三个片段:电影音乐不仅可以抒情,亦可以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音乐在电影中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头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却让我们感受到1900心中的骄傲、悲伤和孤独,直到一次在船房录音时那个女孩的出现,使1900真正感受到爱的存在和心中的温柔,从船舱窗户看到的无名女孩的身影映入他眼帘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仿佛要融化在眼睛里,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全场人哗然。这时的钢琴声不再有复杂的内容,音调舒缓、清新明朗,他轻柔的弹奏下有一颗激动欣喜的心,夹杂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过程中音调慢慢地扬起,又慢慢地舒缓,最后琴曲突然停止,那个女孩也转头离开了1900的视线。这个片段中让人灵魂安静的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每个阶段的内心情感世界,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使画面感变得生动富有生命力,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同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视觉画面所不能单独体现的。

三、以《海上钢琴师》为例提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的思考由于影视音乐题材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海上钢琴师》一片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片中大量的出现了各种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是其中大量片段的钢琴音乐,在构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导和导向作用。

钢琴师电影涉及到的民族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