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品牌正文

钢琴演奏会海报(钢琴演奏会海报图片)

admin 钢琴品牌 2023-02-19 08:33:38 0

请介绍李斯特与其作品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作家生平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练习曲、交响诗《塔索》、第一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前奏曲。

交响诗《塔索》,这是李斯特为纪念哥德诞生100周年而作的一部交响诗。托尔夸脱。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一生悲惨,曾因神经错乱而被幽禁多年,晚年在意大利四处流浪,悲哀和胜利是这位诗人的两种对照,该曲是哥德戏剧〈塔索〉的序曲,音乐则更多地接受了拜伦的诗篇〈塔索的衣诉〉的启示。音乐取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这个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诗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开头几句为歌词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第一号 钢琴协奏曲 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 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 “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 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 “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爱之梦(三首夜曲)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 贯穿整个乐曲,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交响诗《前奏曲》,作于1848年,于1854年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指挥。“交响诗”这一体裁,正是李斯特首创的,而这部交响诗,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交响诗的标题,是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内容是:“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虽然本曲与原诗存在着内容上的联系,但李斯特和拉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响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回答者:GrrrPJM - 魔法师 四级 3-18 16:46

李斯特·费仑茨(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创曲家、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指挥家、音乐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肖普隆城附近的莱丁村。早在幼年时期,他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岁时开始在正式的音会中演奏钢琴。十二岁时在一次音乐会上曾根据贝多芬指定的主题作了令人惊奇的即席表演,受到贝多芬的赞赏。

李斯特的一生经历了十九世纪的大半,在革命和反动势力斗争十分激烈、阶级斗争和民族独立斗争相交织的十九世纪欧洲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李斯特的世界观和艺术思想。青年时代的李斯特在巴黎广泛地接触到当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雨果、缪塞、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等都有交往,接受过圣西门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法国的七月革命表示热烈的支持,曾计划以此为主题写交响乐,对1834年里昂纺织工人的起义寄予过深切的同情,曾写了题名《里昂》的钢琴曲。另外一方面,当他对当时的革命斗争的失败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时,他陷入了矛盾之中,到他晚年,终于走进了宗教的门槛。

钢琴音乐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李斯特的钢琴作品的风格是和他的钢琴演奏的风格相一致的,这就是热情、宏伟的气势而又具有富于诗意的描绘。他的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弘光队般的效果,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表现生活的可能,因此他的钢琴音乐在纲琴音乐艺术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1.匈牙利狂想曲五首

第二首

第六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五首

2.练习曲六首

Db大调

森林的呼啸

侏儒舞

玛捷帕

英雄

f小调

3.帕格尼尼-练习曲四首

第二首 Eb大调

第三首 钟

第五首 狩猎

第六首 a小调

4.波罗涅兹第二首,E大调

5.梅菲斯托圆舞曲

6.安慰 第三首

7.爱之梦 第三首

8.葬礼

9.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

10.婚约

11.威尼斯与那波利

第一首 威尼斯船歌

第二首 坎佐那

第三首 塔兰台拉舞曲

12.弄臣

13.夜莺

14.奏鸣曲,b小调

15.里昂

16.西班牙狂想曲

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是谁?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扩展资料

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 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被称为《伟大交响曲》。

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有哪些著名的乐曲(钢琴独奏)!

以下是世界著名钢琴曲

1 812序曲

2 E调前奏曲(巴哈)

3 F调旋律(鲁宾斯坦)

4 G弦之歌(巴哈)

5 三套车

6 二泉映月

7 五月花开

8 兰色多瑙河舞曲

9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10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11 十面埋伏

12 卡门

13 友谊地久天长

14 吉他奏鸣曲(威尔第

15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16 啤酒桶波尔卡

17 四季(威尔第)

18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19 圣母颂

20 夏夜午后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

22 天鹅(圣桑)

23 天鹅湖

24 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25 威风堂堂进行曲

26 寒鸦戏水

27 小夜曲(舒伯特)

28 小夜曲(萧邦)

29 小步舞曲(比才)

30 少女的祈祷

31 布蓝登堡舞曲

32 帕格尼尼狂想曲

33 平沙落雁

34 平湖秋月

35 幻想即兴曲(萧邦)

36 幽默曲(德沃夏克)

37 彩云追月

38 摇篮曲(勃拉姆斯)

39 斗牛士之歌

40 星星索

----------------------------------------------------------------------

41 春之声圆舞曲

42 春之歌(门德尔松)

43 春江花月夜

44 昭君怨

45 月光(贝多芬)

46 月光曲(德彪西)

47 杜鹃圆舞曲

4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查斯特劳斯)

49 梅花三弄

50 梦幻曲(舒曼)

51 棕发少女(德彪西)

52 横笛协奏曲1号(莫扎特)

53 欢乐颂(贝多芬)

54 步步高

55 水上音乐(亨德尔)

56 汉宫秋月

57 沉思曲(马斯奈)

58 流浪者之歌

59 浪漫曲

60 海顿小夜曲

----------------------------------------------------------------------

61 清明上河图

62 渔舟唱晚

63 溜冰圆舞曲

64 火光(安德松)

65 生日快乐

66 皇帝圆舞曲

67 睡美人圆舞曲

68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69 维也纳森林故事

70 绿袖

71 美丽的星期天

72 花仙子

73 苏格兰之歌

74 苏武牧羊

75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76 英雄波兰舞曲(萧邦)

77 茉莉花

78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79 行星组曲(霍斯特)

80 西班牙女郎

----------------------------------------------------------------------

81 邮递马车

82 重归苏莲托

83 野玫瑰

84 金婚式(马瑞)

85 金银圆舞曲

86 钟表店(安德松)

87 钟(李斯特)

88 钢琴协奏曲2号(拉赫马尼诺夫)

89 胡桃夹子圆舞曲

90 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91 致爱丽丝(贝多芬)

92 舞乐组曲(巴哈)

93 良宵

94 阅兵式进行曲

95 阳关三叠

96 阳春白雪

97 雨中

98 雨滴(萧邦)

99 风流寡妇圆舞曲

100 高山流水

钢琴之王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钢琴的简介

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耶胡迪·梅纽因]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的。用钢琴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乐曲,但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琴弦发出的声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不变,而琴弦受到敲击之后,声音会由强变弱。所以钢琴的演奏不能完全达到人声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艺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声的音色。当琴弦的声音开始下滑的时候,应当尽量减少间歇,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圆润,这样就能演奏出类似人声演唱的音色,要达到这样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必须有超凡的技艺,否则,击弦后声音的强度就无法保持不变。钢琴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琴弦声音强度的稳定性能,而且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钢琴也是一种和声乐器,因为钢琴具备所有的音阶,可以奏出各种和声,所以钢琴可以演奏各种乐曲。

为何钢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表达的工具? 著名作家乔治·肖伯纳说:“钢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乐器发明,它对音乐的重要性,犹如印刷之于诗歌”。16世纪键盘乐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键琴,但人们对于更具歌唱性的键盘乐器需求激增,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乐器。而羽管键琴不能像钢琴那样发出轻柔或响亮的声音,也无法产生回响。当社会逐渐变得世俗,到十八世纪人们希望键盘乐器能如歌唱般地触动人心,而不是仅能播送音乐。很快,顺应时代需求的钢琴产生了。如果说羽管键琴代表巴洛克时代,钢琴则成为古典和浪漫派音乐的象征。

早期的钢琴引起了许多乐器制作师的兴趣,他们对这种乐器进行了改进,但是这种钢琴最终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制作钢琴和羽管键琴应当是制锅的工匠干的活”。钢琴的内部构造太硬,不便于练习,如果触键太轻,琴槌就不能接触到琴弦,如果触键太重,琴槌则会反弹,造成重复击弦,声音就会很难听。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纵装置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钢琴,但热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却对这项新发明不感兴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国人很快就掌握了钢琴的发展。

管风琴制造师、德国人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同时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梦想着制造有很大动态范围的乐器,他奇迹般地发现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装置的图纸,并付诸实施。18世纪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购买了超过一打的希尔伯曼钢琴,并把它们放置在柏林的皇宫和各处行宫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经试弹过希尔伯曼的钢琴,这位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大师并不喜欢它,但当他拜访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试弹改进过后的新装置的时候,巴赫宣称它完美无暇。巴赫的钢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钢琴曲目。

1843年,波士顿钢琴制造商琼纳斯·契柯林发明以铸铁型框架制造钢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钢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响还可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钢琴远比现代钢琴轻巧。现代钢琴以多达两万件的零件,荣登“工业革命之女”宝座,钢琴从此成为浪漫派的乐器代表。在浪漫派时代,钢琴天才们纷纷降生。在德国,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波兰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来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811年。他们为钢琴创造出一个充满鲜明个性与浓烈情感宣泄的视野。

音乐创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钢琴制作工艺的进步。从1860年起,人类进入了真正的钢琴时代。英国的乐器制作大师布罗德伍德对方形钢琴的琴弦设计进行了改进,使低音音域更加宽广。同时还用踏板代替了操纵旋钮和膝板。布罗德伍德对三角钢琴也进行了改进,使钢琴的声音增加了强度和共鸣性,但同时又使声音的清晰度有所减弱。19世纪初,法国人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开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属支撑杆。1822年,埃拉尔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钢琴中使用了双重擒纵装置,这就使演奏者能够迅速地连奏同一个音,于是就可以用钢琴来演奏各种旋律。现在的钢琴都是采用双重擒纵装置,因此埃拉尔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德国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那就是用尼绒垫代替琴槌上的皮垫。此外,三角钢琴和方形钢琴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装,既加长了琴弦,同时又使摆放琴马的位置变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叠,使钢琴获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鸣效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钢琴在上流社会越来越受欢迎,新的钢琴品牌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亨利·斯坦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制造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钢琴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19世纪中期,德国的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历史悠久的钢琴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制作的钢琴占领了欧洲大大小小的音乐厅。直到1914年,美国的斯坦威钢琴进入欧洲市场之后,才结束了德国钢琴的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制造的钢琴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英国人则擅长制作用于教学的钢琴,法国的埃拉尔和普莱耶尔两大品牌制造商则主要生产用于演出的钢琴。在那个时代,乐器制造商们不遗余力地改进制作技术,为钢琴注入了更丰富的音色。

20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进入20世纪的同时,钢琴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众多的音乐家相比,一位法国的音乐家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新的作曲体系,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把钢琴当作一种可以制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的调色板,激进的和声语言是他为20世纪音乐创作带来的最大礼物。

从第一架古式钢琴的出现到现代钢琴的广泛运用,钢琴的制作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制琴大师的不断改进,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经成为现代乐器中音域最广阔、表现力最丰富的键盘乐器。三百年钢琴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音响审美上的追求,还勾勒出了乐器和演奏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钢琴家在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投入钢琴作品时,完成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实现钢琴作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钢琴历史的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人类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是谁?

是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发作,在德国逝世,享年75岁。

扩展资料

献身于宗教

李斯特一生中的第一个真正的挫折来自他的初恋。他很不幸地爱上了他的钢琴学生--一个贵族的女儿,当时他俩都是十六岁。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时,那位贵族父亲粗暴地、干脆利落地终止了他们的交往。

年轻的李斯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位早已赫赫有名的音乐天才,从不认为自己有不及他人之处,而此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贫民出身的艺人而已,那道无形的阶级鸿沟无情地将他关在了幸福的大门外。

少年李斯特在剧烈痛苦之中,做出了他的决定:献身于宗教。因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人人平等。他的母亲反对这个决定(父亲刚刚去世不久),理由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一个神职人员。

但是李斯特很坚决,一时间他放弃了钢琴,整日埋头于《圣经》,或是狂热地在教堂祈祷,他在音乐界的销声匿迹使得一些人以为他突然去世了,甚至一本正经地在报纸上发了讣告。转机是由几个朋友带来的,他们拖他去听音乐会,又带他去巴黎著名的艺术沙龙里听名人讲演,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慢慢地,他内心深处郁积的痛苦不再那么沉重了。

钢琴演奏会海报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