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简谱正文

海上钢琴师书籍封面(海上钢琴师电子书)

admin 钢琴简谱 2023-02-23 04:24:17 0

海上钢琴师有书吗?

《海上钢琴师》是有书的,而电影版的《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

《海上钢琴师》英文名是Novecento. Un monologo,是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大利的亚历山德罗·巴里科。本书完整收录电影《海上钢琴师》原著,以及被《泰晤士报》赞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

扩展资料: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

1900年,“弗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立·罗尔·莫顿听说1900技艺高超,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黯然离去。这一切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陆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终依然没有下船。后来邮轮被废弃、引爆,1900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弗吉尼亚人”号,随之而去。

1900的故事虽然是象征的,却是真实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他的种种消极悲观情绪正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消极情绪的极端表现。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爱情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

爱情被认为通常是红色的:红色的苹果、红色的玫瑰、红色的心……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几乎在你看过的所有爱情片或电影海报中都能看到蓝色。

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中国版海报

蓝的 应用: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电影海报采用了马格利特的画风,用孤立的背影、船、月亮,与一如寂静而空旷的大海和夜色,来表现1900的孤独与清冷。

意大利名导朱塞佩·托纳多雷在30余年的导演生涯中,以自己的家乡西西里为根据地,不断探索和创新,被誉为“将掌声重新带回意大利电影院的大师”。《海上钢琴师》作为他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地位丝毫不输《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影片讲述了一名天赋异禀的钢琴师1900,从出生到死亡都一直生活在船上的故事。

他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随波逐流,始终无法舍弃这艘船,毕竟船就是他的“摇篮”。

一眼之爱: 全片最动容的时刻来自1900透过舷窗看到一名年轻女子,对她产生情愫,即兴创作了一曲“Playing Love”,温婉细腻如喃喃私语,成为全片动人乐章。即便他对这个姑娘有了一见钟情的心动,也无法做出下船求爱的决定,因为他明白太多的选择会让自己无所适从,只能把情愫隐藏在这首曲中。

电影的精神内核是纯真与自由:1900不为世俗所动,只因音乐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能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影片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

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日版海报

蓝的应用: "蓝色"指张士豪与孟克柔因在泳池第一次接触而展开的缘分;大门象征成长之门,也是青春迷茫的出口。“蓝色大门”分隔了17岁与成人之间的边界,少年犹豫要不要推开这扇门。

总有一些电影,会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蓝色大门》就是这样的影片,它几乎毫无争议地被视作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发了台湾青春片的热潮。

故事讲述高中生孟克柔、林月珍和张士豪之间懵懂的爱情及成长故事。画面干净清新,生活化的处理,云淡风轻,让观众在片中找到自身的影子。

电影的结尾,不同于其他青春片的煽情,孟克柔的青春忧伤到最后也没有解决,她内心的“我是女生,我爱男生”仍旧留在墙上,蓝色的大门或许从未对它开启过。

青春之爱: 最难忘《蓝色大门》结尾,孟克柔对张士豪说的那句话:“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如果你喜欢这种爱,还有这些选择:

《念念》《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你好,之华》

海街日记

《海街日记》日版海报

蓝的应用: 蓝色一方面标示出《海街日记》的镰仓坐标,海街是浅蓝色的,蕴含着浅蓝色的大海和蔚蓝色的海风;另一方面,蓝色呈现出干净、明亮、清新与自然,使得影片原本沉重的葬礼也不再那么悲伤了。

是枝裕和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独立电影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其作品题材多具备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他导演的这部《海街日记》曾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故事讲述四位性格不同的姐妹,因父亲去世而聚在一起,互相照料彼此的故事。

丝丝入扣地诠释了“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意境,四姐妹在四季的流转中,获得了各自的心灵救赎。虽然姐妹们各有追寻,但“家”始终是核心。尽管“死亡”的主题贯穿始终,关乎的却是欣赏生命与美。

姐妹之爱: 全片动人时刻来自她们自己的“烟花大会”,真正的烟花大会没能让姐妹们聚一起,于是夜晚归家后,四姐妹在庭院里点上花火,非常温暖。

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日版海报

蓝的应用: 有一种蓝叫“新海诚蓝”,片中的光晕与光斑构成了蓝紫色的光晕,为影片增添了美感,成为新海诚表现距离感和空气感的常用手法。

新海诚是继宫崎骏之后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画导演,以其精美细致的画风著称,善于刻画少男少女间美好的爱恋。导演的这部《你的名字》一经上映便征服亚洲,誉满世界,成为影史全球票房最高的日本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生活迥异的男女高中生在梦中相遇,并寻找彼此的故事。

双重时空的情深缘浅,离别与追寻,让中二拯救世界变得富有一层特殊的意义。结尾正符合了“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隔空之爱: “我已不记得你的名字,却还记得喜欢你”这句台词已经成为最深情的告白,你们说过吗?

如果你喜欢这种爱,还有这些选择:

水形物语

《水形物语》美版海报

蓝的应用: 也许是为了迎合“水”的意象,影片被蓝色包围着,包括员工的工作服、打卡表、地上的口香糖等都被处理成蓝色。红色也构成了另一道点缀的色系,往往是随女主心情和剧情变化着的。

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对怪物有着特殊的痴迷,以往作品包括《魔鬼银爪》《地狱男爵》《潘神的迷宫》和《环太平洋》,在好莱坞拍摄的《水形物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也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故事讲述一个卑微的清洁女工艾丽莎爱上了一个不寻常的鱼人,她必须保护它免受当局的逮捕。

德尔托罗运用了60年代的背景,同时向他钟爱的一系列好莱坞老电影致敬,在以人鱼爱情为内核的基础上,展示了特定时期内强权与暴力、弱小与善良的对抗,宣扬了平等、自由、宽容与善良。

非常之爱: 最难忘的场景是鱼人在水中吻向濒死的艾丽莎,使她拥有了鱼鳃,他们在水中深情拥吻,那场景感人且温暖。

如果你喜欢这种爱,还有这些选择:

《美国丽人》

蓝色情人节

《蓝色情人节》港版海报

蓝的 应用: 蓝色属于大海,拥有深邃莫测与波涛汹涌之意,用来比喻婚姻再合适不过。大海的风平浪静、潮起潮落和惊涛骇浪完全可以视为婚姻的不同状态。如果爱是一叶孤舟的话,那么在婚姻的波涛中是不堪一击的。

由德里克·斯安弗朗斯执导的《蓝色情人节》是一部题材特殊的爱情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将过去的幸福与现在的痛苦并列在一起,来审视婚姻问题。它提出了一项尖锐的问题:浪漫的婚姻都是以不欢而散宣告结束的吗?

故事讲述一对夫妇婚姻出现裂痕,他们想要修复这段感情,却发现婚姻的缝隙早已无法弥补。

导演在结构上穿插自如的双线设计,让两组时空遥相呼应,让残酷写诗的婚姻生活,与暖心的爱情回忆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唏嘘——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纠结之爱: 最难忘的时刻来自影片结尾,男主角孤单的背影消失在迷雾之中,留下女主角独自抱着孩子黯然哭泣。

如果你喜欢这种爱,还有这些选择:

《巴黎野玫瑰》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海报

蓝的 应用: 这个富有诗意的片名,自然而然会联想起蓝色。虽然故事发生在一个聒噪的夏季,但是大海的蓝色,给予我们一种安静、沉思、悲伤和美丽。

北野武除去出色的演员身份,也是知名的国际导演。他的导演风格始终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暴力血腥,要么清新温暖,《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就属于后者。

故事讲述了聋哑人贵子陪伴着同样是聋哑人的恋人茂学习冲浪的故事。

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剧情,极少对白,全靠影像与音乐推动。围绕两个不会说话的聋哑情侣之间的关系,只用他们的眼神和偶尔的微笑交流,此时,言语已不重要,一切尽在不言中。到影片最后,你会发觉自己也很了解他们。

陪伴之爱: 每每男女主安静的凝视,都是动人时刻。但是最动人的段落是在片尾,贵子把两人唯一的合影照贴在冲浪板,漂向大海深处,那首音乐《Silent Love》响起,不言而喻的动人。

如果你喜欢这种爱,还有这些选择:

《红白蓝三部曲之蓝》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法版海报

蓝的应用: 大海的颜色是深沉的,雅克对于大海的爱高于一切,相比爱上的是人,大海与他是怎样一种存在,他就是那样纯粹的爱上了大海。同时,“蓝色”会让观众更舒服也更勇敢面对,不至于对自己的内心产生恐惧。

国际导演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碧海蓝天》更是他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自然的电影,曾提名多项凯撒奖。

影片讲述雅克一生与大海相伴,对大海产生依赖,对海豚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仍将与海水相拥余生的故事。

与《那年夏天,静静的海》一样,全片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对白短小精悍,但画面足够华丽,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氛围,辅以迷人的音乐。凸显出雅克与大海之前的联系,宣扬对大海及海洋深处的爱。

超越之爱: 最后一个镜头,雅克撒开潜水绳,向海豚们伸出手,他与海豚们一并消失。导演在片中多次暗示:他就是一只海豚,海豚就是他的家人。

蓝色是电影海报中的流行色,因为它柔和、克制、对比度低,在海报中会起到权威和稳定的作用,是让一张海报从单调到完美的完美配色。

回到我们最初提到的问题,爱情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

“蓝色”的英文单词“Blue”也有忧郁的意思 ,爱情也是忧郁的——爱情掺杂着伤感的成分,说爱情是“蓝色”的人,可能是悲观和受过伤的人们的一种看法。不过蓝色的确是忠诚且值得信赖的颜色,象征爱与自由,每一个细节都如此柔和。

所以,爱情中有红色的,必然也有蓝色的存在,从一眼之爱、青春之爱、姐妹之爱、隔空之爱、非常之爱、纠结之爱、陪伴之爱到超越之爱,重要的或许不是它最终定论的色彩,而是渐变的过程——自由不晚,爱也是。

以上,是我们《视相Variety》05/06月新刊的封面,这张蓝色为主、红色点缀的海报,我们诚挚的送给你。

出品人:吴晓策划、监制:Miss.D

今日互动:看了我们的推荐,你最想看哪一部蓝色的爱情电影?

海上钢琴师|毕竟,我不为任何人而存在

安·兰德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的《源泉》是我的枕边书。再加上生活与工作上遇到的各种抉择,也许是到了时候, 我近一年一直在思考:“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这也许是哲学三大终极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这注定是一个在践行和探索中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空想是想不出来的,唯有不断的往前走、做抉择、增加承受力,然后靠近心中的答案。接近,本真的自己。好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许多前辈已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并把他们的想法通过电影、书籍等形式呈现出来。这往往比干巴巴的哲学理论更能给予像我一样的普通大众力量和启迪,《海上钢琴家》便是其中一种。

它不光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更是一场爵士乐的盛宴。

(Ps.本文大概 10317 字,读完共需 11 分钟。能看完就是好样的!)

爵士乐(Jazz),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美洲的黑人音乐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节奏特色明显,而且保留了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这种传统与新居住地的音乐——大部分是声乐——结合起来,诞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声音而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

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

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

1900 八岁的时候,看着养父丹尼被装进白色布袋,投入大海。 1900 年,一个弃婴被遗弃在“佛吉尼亚人号”船的头等舱,被穷煤矿工丹尼收养,便有了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 这个名字。现在,他唯一的亲人也去世了。他孤身一人。

世上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没有一座城市、一个教会、一间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他八岁了,但官方却没有他的出生记录。 他在欧洲和美洲之间旅行,大海就是他的家,他从来没有到过陆地,从来没有下过船。

丹尼深信 1900 是上帝送给自己的孩子。他告诉 1900 陆地上都是鲨鱼,妈妈是一种很好的纯种马,为避免 1900 被移民局和文件带走,1900 一直生活在船舱里。

(丹尼和1900对话:)

现在 1900 孤身一人。仿佛冥冥之中命运的指引,他推开那扇“禁止进入”的铁门,第一次进入船内。1900 趴在玻璃上,看见舞池上男男女女在跳舞,舞池中央有个男人在弹钢琴。

当晚,船上的人纷纷被钢琴声惊醒,他们拥向舞池,看到一个穿着破旧的小男孩晃着双腿,弹奏着钢琴。曲子如此美妙,使人沉醉。船长走向他,“1900 ,这一切都违背常规。”

男孩抬起肮脏的小脸,两只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 “Fuck the regulations”。

许多人包括一些资深的爵士乐迷都相信早期的爵士音乐家都是自学成才的天才,认为他们既不识谱又没上过一天音乐课。这种说法浪漫有余,但天才总是浪漫的。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巴里科独角戏剧本《十九世纪》,巴里科最初的职业是音乐评论家和社论撰写人。所以我们知道,1900 生活在十九世纪绝非偶然,爵士乐讲究即兴创作,节奏特色明显,崇尚技巧的个人发挥,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爵士乐给了 1900 舞台。

1900 没有上过音乐课,仅听一遍就可演奏乐曲,拥有无拘无束的创意,更重要的是,他藐视常规。

他成了船上的钢琴家。

19世纪初是爵士乐的殿堂。

电影呈现了大量聆听 1900 弹奏的画面,音乐仿佛融入人们生活,无处不在。舞池男女随着音乐或翩翩起舞或激情热舞,小型会场男人一边刮胡须一边听,女人缝补着衣服聆听,一边咬着苹果一边听,年轻的妈妈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听,小孩拥簇站立在钢琴旁聆听... ...人们或坐或站,或支着头,或勾肩搭臂左右摇晃,沉醉在音乐中。

是的,音乐并无高雅低俗之分,音乐是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音乐就在生活之中。1900 的创作也来源于此。

“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

所以即使演奏同一首曲子,由于乐手们实力变化、状态变化、灵感变化等,也会演奏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爵士乐讲究即兴,每一次演奏都是即兴创造。

1900 在演奏时总因忽如其来的灵感变化曲子,而导致其他乐手无法跟上,干脆停下来听 1900 演奏。

(Max和1900对话:)

“佛吉尼亚人号”每次能容纳 2000 人,往返与欧洲和美洲之间,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国梦。抵达美国后的船空空荡荡,旅程离去,船员亦下船至城市休整购物娱乐。Max 游说过无数次,然而 1900 坚持不下船。

深夜,1900 独自疾步在甲板上,游荡在空无一人的餐厅。他潜进控制室,翻开电话本随意指中一个名字,坐下来,戴上耳机,拨通这个号码。

(1900和陌生女人对话:)

那头斥骂着流氓、砰的挂断电话。

Jello Roll 被誉为爵士鼻祖,享誉盛名。

他听闻 1900 弹奏的很棒,因此向他发起一场钢琴对决。Jello Roll 骄傲,自负,不可一世,他被媒体拥簇着,嘲笑 1900 :“有人对我说,嘿 Jello Roll ,有人弹的比你更好。我和自己说,那小子能弹的多好啊, 他甚至都没种离开那艘屁船。 ”

Jello Roll 下属把 1900 堵在角落里 :

Max 问 1900 :

这是一场精彩至极的对决。

第一曲《Big fat Ham》。 Jello Roll 不是在弹奏,他在爱抚这些音符,听起来就像丝绸滑过女人的肌肤,他的手指如蝴蝶般轻盈。他开始弹奏那沁人心脾的曲子,当他在餐厅上敲击键盘,楼上原本忙碌的人们不再骚动,他们想要音乐滑过窗帘,流过床底,没有烦躁的情绪。他弹奏的就是这样的音乐,在音乐中,他坚信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1900 沉醉其中。他凝神思索片刻,以《平安夜》回之。轻松,愉悦,欢快。Jello Roll 并不知这是 1900 天性纯真,以乐应景,感到被轻视的侮辱。他第二曲弹奏《The Crave》,1900 沉浸在他的音乐之中,热泪盈眶。MAX 走过来,气不打一处:

(Max和1900对话:)

Max 愤然扭头就走,躺在沙发上捶胸顿足,气愤的撕碎纸片塞进肚子。这就好比眼睁睁看一个身怀绝技的十岁小孩,对手招招致命使劲浑身解数,小孩却只顾欣赏对方武术精妙绝伦。

但你又能拿小孩怎么办呢?!

1900 欢快地将 Jello Roll 的弹奏的乐曲重新弹奏了一遍。观众不知所以、哄然嘲笑 1900 ,Jello Roll 则视为挑衅,他怒气冲冲,对 1900 低吼,“你给我好好听着”!

第三曲是更高难度更快节奏的《The Finger Breaker》。对手步步紧逼, 杀气腾腾,小孩终被惹怒。1900 坐在钢琴前,将一支烟放在琴面上,扭头看着 Jello Roll ,“混球,这是你逼我的。”

Jello Roll 弹奏的是自己完整的作品系列,而 1900 是即兴演奏。他弹了一首速度疯狂的曲子,琴键上仿佛游走着无数双手,一颗颗汗珠从 1900 的脸庞上滑落。时间仿佛定格在此刻,观众张开嘴巴无法合上,瞪着眼睛忘记眨动, Jello Roll 的酒杯摔落在地。

曲终,死一般的寂静,1900 拿起拿支烟,向四周示意一圈,而后放上琴弦,烟被点燃。人群,也被点燃了,欢呼着,拥簇着扛起 1900 。

Jello Roll 低下他那不可一世的头颅,黯然离场。 Jello Roll 在剩下的时间把自己锁在船舱内,在到南安普敦时他离开弗吉尼亚州返回美国。

Jello Roll 并非沽名钓誉,他拥有真才实学,并坚信自己天下第一,所以才更黯然。这就好比一代武林宗师,打遍天下无敌手,回到家却被后院貌不惊人的扫地僧、挥一把扫帚打的落花流水。初始 1900 说,“ 我不想赌自己,我想赌他,他是最棒的了”,可为何 Jello Roll 会落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谈一谈兰德思想。

艾因·兰德,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纽约时报的“Book Notes”专栏在1991年对国会图书馆和每月读者俱乐部的调查中,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读者俱乐部成员列为第二具影响力的书籍,仅次于圣经。

兰德的小说所要表达的目标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但依然奋斗不懈朝他的理想迈进 。

安·兰德认为,“创造”最原始秘密永远在:这是一种自我需要,自我激发。不是为服务任何人和事。 在安·兰德观念里,创造者的“成功”,与他作为社会属性的“功成名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成功”只在于你是否捍卫了自己的“完整性”。 换句话说:安·兰德执着的结果不是“结果会不会和你希望的不一样”,而是“你首先是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判断)。

兰德笔下的创作者并不在意他人看法,社会地位,名誉,甚至金钱,蔑视常规。他们只需要少量的物质,以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与生存,他们将全副的精力放在“创作”上,他们面临的每一次选择都忠于自我,而自我的终极则是创作。兰德并不被美国主流所接受,但是许多创业者是兰德信徒。

安·兰德粉丝名单包括:维基百科创始人 Jimmy Wales、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著名投资人、《从零到一》作者 Peter Thiel 也是兰德信徒,近期风靡一时的 Uber 创始人:他把《源泉》一书封面、《源泉》男主直接作为了自己 Twitter 头像。扎克伯格也是兰德写的那种人,他在 Facebook 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创办公司,是因为我觉得公司是做大事的最好方法。”

回到故事,我们知道 Jello Roll 上船的目的就是打败 1900 维护自己爵士乐鼻祖的称号,而 1900 没有对决之心,他只想弹奏音乐,他为创作而生—— 就凭这点 Jello Roll 就永远无法战胜 1900 ,即使连 1900 都认为“他是最棒的了”—— 1900 境界远胜于Jello Roll——他压根就没有对决之心,他只为创作。

一个完全为创作而生的弹奏者,和一个存有贪欲的弹奏者,谁更胜一筹不言自明。 Jello Roll 总要为贪欲为世界做出点让步,而这点让步,终究令他的作品染上瑕疵,无法达到至臻之境 ——这也是 1900 不愿意下船的原因。

“那是上帝的钢琴。那整个世界都只是重压在你身上,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结束,是尽头……我是说,难道你从来没害怕自己会因为这个,想到这个就崩溃吗?甚至只是想想生活在其中,就不寒而栗吗?”

1900 有过下船的念头。那次他在小会场录制唱片,一少女在窗前凝视自己的脸庞,驻足在窗前忧郁沉思,又从窗前而过,徒留空荡荡的海面。她不知道 1900 隔着窗户,一直凝视着她。

1900 怦然心动,目不转睛看着少女,心绪随少女而牵动,怦然的心动自指尖倾洒而下,他弹奏出这首曲子。也留下了此生唯一的一张唱片。这首曲子简直令人痴迷。

(唱片公司人员和1900对话:)

1900 抢走唱片,毁了合约。

他把反光的柱子当作镜子排练了很多次,“小姐... 我将愉快不已... ...如果... ...尊敬的小姐,我将兴奋不已... ...如果你能接受这个小礼物... ...”。从未见过 1900 这幅模样,忐忑、害羞、紧张、张口结舌、纠结、小心翼翼又鼓足勇气。

接下来的几天他尝试多次无法将这句话说出口。在雨幕中,在擦肩而过时,在深夜他趴在钢琴上。直到船抵达美国,女孩即将下船。1900 穿过拥挤的人群,叫住少女。他们进行了唯一的交流、短暂的告别。

(女孩和1900对话:)

两个人相爱了。只有其中一个知道,这并非偶然。

女孩走上前,送他脸颊一吻。1900 呆滞了,他是如此羞涩而惶然,以致他们被人群冲散。女孩冲他大喊,“你为什么不来我们这儿,我们住在莫特街 27 号。”

“Maybe”,1900 说。天知道说出这句话有多难。

1900 将唱片掰成几块,扔进垃圾篓。

他再也没有提起她。在此后的 12 年里。

此外,他快乐依旧。他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然后,某个春天的晚上,他说,“我要离开这艘船”。

他陷入爱情,却不自知,只是疑惑为何梦中总是出现她的身影。

12 年真的是太漫长的一段时间了,足以让少女嫁为人妻,生儿育女。他用 12 年来做一个决定。 他已经默默地,暗自决定为女孩放弃所有。而那个女孩丝毫不知。

1900 正是兰德思想中的英雄, “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但依然奋斗不懈朝他的理想迈进。”

他一直在创作音乐,即使战争时期也如此,他捍卫了自我的完整性。然而,那个女孩令他有了下船的冲动。这正是天才的悲哀之处。世上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没有一座城市、一个教会、一间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 这些让他更得以捍卫自我的完整性——也让他视自己不正常。

爱情面前人人卑微到尘埃。

如后来我们所知。他走上旋梯,城市就在脚下。高楼耸立,街道纵横交错。

他站立良久,脱下帽子,扔进海里。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船。

要不是因为那场“该死的战争”,这或许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然而,又去哪里寻找永远航行的“佛吉尼亚人号”呢。

多年后,船停止航行,船上被装上六吨半炸药,计划次日炸毁。 Max 拼命游说,说服领导“船上还有人”,领导冲他咆哮,“怎么可能,船上连一个门把手都没留下”,“他不一样,他肯定在”,Max 说。

他找到那张唱片,在拆到只剩虚壳的、破烂漏水的、装了六吨半的炸药的船内各处播放——没有人比 1990 更熟悉这艘船,假如他不愿意出来,谁也无法找到他。

许久之后, Max 放弃,转身离去。1900 在黑暗中现身。依旧,两只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Max和1900对话:)

海上钢琴家 1900 的故事结束了。爵士乐推崇的即兴演奏是兰德思想“创造者”的最好脚本。那 1900 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英国教授塔拉·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系统性解读了安·兰德思想,中译本叫《有道德的利己》。书里介绍了兰德眼中七种美德:理性、诚实、正义、独立、完整、生产力和骄傲。

1900 名气巅峰时期,面临无数成功诱惑,他不加考虑就拒绝。唯一的一次录制唱片由Max 配合,1900 甚至不知道机器是什么。他盯着录制唱片机的两管长长的喇叭,说“这会毁了我的”。

录制结束,他听到机器居然播放了他刚刚弹奏的音乐,惊诧不已,他抢走唱片,“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一直很理性,很理性的知道自己爱音乐,创造音乐,不曾让任何外物干扰音乐。我们当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又为了所谓的“名利成功”付出了多少?葬送了多少?

Jello Roll 下属把 1900 堵在角落里 :

他是如此诚实。无论面前是达官贵人,朋友或对决的对手,抑或流浪到美国的小手风琴手(少女的父亲),他都敞开心扉,诚实以待。

我们只要稍微深入内心探查便能发现,假若撒谎心中会有不安,一念接一念;说话诚实坦白,更显正直可靠,生活也会简单许多。

若以兰德思想的正义论,1900 大概不属于正义者,甚至属于消极避世。战争发生时,他在弹琴;子弹纷飞时,他在弹琴。兰德主张“惩恶扬善”,他认为道德者的“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和退让。

然而我更喜欢这个“无作为”的 1900 。他的出生,他的生长环境,他的思想人格,是注定不会“惩恶扬善”的。他会退让,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我永远都不能离开这艘船。最不济,我还能退出生命的舞台。”

这没什么可惜的。就把世界让给我厌恶的人吧。

私以为,最大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最大的独立是思想的独立。

1900 藐视常规,藐视爵士乐。却做到了超乎常规,十种爵士乐融合为一,超乎爵士乐鼻祖。

他保持创作绝对的独立性。演奏时,随着舞池中看到的人变幻灵感,为每个生命而创作;面对未知的世界,他有自己的理解,演奏时他在神游,游历过山间公园游乐场... ...他未曾踏足的陆地。

他众生在船里,未曾下船,但是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独立的思想体系。

他的完整是奇妙的巧合。世上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没有一座城市、一个教会、一间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这些让他更得以捍卫自我的完整性。

他无需为谁而活,没有责任,没有牵绊。而他又如此理性且独立,拒绝一切牵绊,甚至放弃爱情。他蔑视常规,蔑视爵士乐,从内至外,他保全了自我的“完整性”。

作为一个创造者创业者来说,把它理解为“创造力”吧。我们从 1900 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可以看出,他旺盛且源源不断的灵感来自于天性的天真纯洁,以及对人的好奇;来自于他那无限制的想象力,以及对创作的热爱。

我们不禁想到另一个天才:Jello Roll ,他为何会被 1900 打败?

因为他的心已被污染,他不可一世、自视甚高,活在媒体的荧光灯之下。他走路时如同国王巡视臣民般高高在上,所以即使他有着天赋,并且已成为爵士乐鼻祖,仍然无法达到至臻之境。

1900 选择了不下船,而Jello Roll 仿佛 1900 的另一个版本,他极少上船,Jello Roll 在演奏上帝的钢琴。总得付出点什么。

在 1900 身上仿佛很难看到骄傲。他仿佛意识不到自己拥有何等的才华。正如一个美女不知道自己是美女。

但是他是骄傲的,这种骄傲可能连他自己都浑然不觉。Max 无数次的劝说他:下船、出唱片、打败Jello Roll ,他置若罔闻,只听从自己。这种置若罔闻并非强势反驳,或有意抵触,他只是反问你“为什么?”

当唱片公司告诉他,你会成为大人物,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且无需下船。他抢回唱片, “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我们或许理解错误了骄傲,我们以为傲然站立舞台之上是骄傲;或许骄傲也可以是另一种——蔑视名利,蔑视常规,面临选择始终忠于自我。

看这部电影时我哭的很厉害,所有文中出现的对白,都是哭到无法自抑的片段。而四年前,我看这部电影也不过是结尾 1900 在破烂的船舱里,十指在虚空中模拟按琴键时鼻子稍微酸了酸而已。如果你问我为何会哭?我想恐怕很难说清楚这种感动。但是我还是决定把它分享出来,也许会有人产生共鸣。

百科鉴赏:“《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就体现在他人生的荒诞性上,1900 享受孤独的情绪是美丽而悲怆的... ...恐惧把 1900 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让他忘却了外面冰冷的世界,这种另类美好人生是其恐惧心理的艺术升华。但是,这种消极情绪并不能使现代人也去效仿,因为美好的人生只能存在于美好的社会中。”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何其扭曲;正如兰德并不被美国主流接受,而只有极少数创业者是兰德思想的信徒—— 这并非人性的荒诞性、并非另类美好,而是价值观的破碎,对于没有规则、没有秩序、物欲横流、战争世界的对抗——对抗的代价是退出生命的舞台。

1900 不是悲剧和荒诞,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最初进入行业时还是以分享为主,后期渐渐变得利益刺激虚假。这违背了我的初衷,我热爱分享,但并不愿意以刺激诱人,在那时我选择了转向幕后。但品牌运营同样如此,总要用一些手段来获取市场的注意,做一些看似和品牌无关但貌似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情——并非指它不好,我只是讨厌自我吹嘘。

有人振振有词,“你们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啊,酒香不怕巷子深”。“首先,(公司)要先活下去”,我说。

但是我们依然拼命努力,日夜颠倒的开会、调整战略,四处交流沟通以便获得资源链接,时刻不离手机以便关注业内资讯。事实上,那段时间我皮肤油腻糟糕、发胖、身体虚弱,脸色苍白,我身边的人都比我好不了多少。 我们几乎是在和未知的市场搏斗,博取一份撞见机遇的幸运——然而能否抓住机遇,那是另一场搏斗。

这种情况下,不受内伤基本是不可能的。甚至你根本会遗失自己。我并非否认市场——我只是意识到自己不该为迎合市场而工作,尤其是当我二十几岁、还未建立“ 全面的知识体系” 、以及“独立”的 “创造力” 之前,一味迎合市场很容易使我迷失。市场是不惑人士的游戏,我尚稚嫩,于我而言培养独立的创造力和站得住脚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生命只有一次,你不能还没找到自我就迷失在物欲的森林中。就如同邯郸学步,最终遗忘了自己如何走路——这并不是寓言故事——这是悲哀的成人寓言。

但是换个角度,迎合市场就一定会成功吗?不见得。

市场是波动的,我们不能只以眼前来看得失成败。等机遇的风口过去,飞在天上的猪最终掉下来,留下真正有价值、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和作品。 当然,这些作品能否被市场发现,是属于机遇和概率问题——但总比成为物欲的傀儡好。

2017 年我选择了独立出来,休息一段时间,尝试着做点东西。坦白讲,迎接我的将会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我们要走下去,与之博弈。

“你其实比你想象的更自由,所有对外界阻力的过度关注,不过是在为主观努力的放弃寻找借口,你真正被束缚的,不是外力,而是你自己的想象。”

年轻时太执着物欲是可悲的,因为当风口过去,你摔在陆地上踽踽而行,会发现自己很迷茫、感到无所适从。唯有向内寻找方向和力量之源。 “你唯一筹码除了做自己,其实别无他途;你唯一可以与之博弈的,也只有你自己的信仰。”

你有着多少局限性思维?

你可曾自我审视?

你为谁而存在?

你要成为怎样的人?

也许一切可以简单一点。 简单到只需一直创作。

参考资料:

1.电影:《海上钢琴家》台词

2.百度百科:爵士乐、安·兰德、《海上钢琴家》

3.安·兰德书籍:《源泉》

4.杨琳桦文章:《Uber 创始人和 Peter Thiel 有什么共同点?》

海上钢琴师书籍封面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