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简谱正文

海上钢琴师蒙太奇(海上钢琴师雷蒙)

admin 钢琴简谱 2023-03-14 14:19:06 0

《海上钢琴师》电影的摄影有什么特色?

《海上钢琴师》电影在拍摄中最大特色就是使用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

1.长镜头

    这部电影在拍摄中利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进行叙事,像影片的一开头特写的小号喇叭口,小号逐渐消失变成夜晚长长的台阶,镜头再慢慢的由远及近慢慢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潮湿的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

   长镜头这样慢慢拉长慢慢拉近给人一种故事慢慢展开的遐想。除了影片一开始,中间还有大量的长镜头。这样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可以调动观众对被摄对象的关注。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斗琴的这段场景中,有大量的特写镜头描摹1900的手部与头部,以表现1900高超的技艺与全心的沉醉。

3.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顺序组接起来。一句话来总结,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重新组接起来的拍摄手法。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其实是以Max的回忆为线索而构成的,随着各种回忆的跳入、跳出,插入性的镜头的运用也比较多,然而却不显得突兀,与情节紧紧相扣。正是这种不断的跳入、跳出、插入的蒙太奇手法形成了强烈对比,完美的诠释出Max与1900深厚的友情。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

观后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我给大家整理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生于船,死于船, 1900 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 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 1997 年导演 朱塞佩 · 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 、探寻,以至于 反思 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 1900 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 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 1900 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 1900 仅有一位朋友 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 1900 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 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 1900 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 1900 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 Fuck the regulations! ”,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 1900 下船,而 1900 做了真实的回答:“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 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 1900 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 1900 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 1900 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 1900 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 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 方法 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 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 1900 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 1900 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 故事 。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应该出现在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应该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爱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多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也没有为他留下任何的痕迹,没有国籍,没有出生登记,或许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张粘合好的音乐碟。

1900从未踏足陆地,相比于那些执着于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维珍尼亚号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纯洁心灵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

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映。

似乎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

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1900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美国,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满期待。

而1900背道而驰。

而整部影片对于1900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

似乎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最后1900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似乎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没落时期的开始。

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其实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

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

故事的一开始,Max的回忆,便将整部影片的发展套路凌驾于现实之上。

现实中绝不会有1900这样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们心中良知共性的结合,是人们内心深处纯洁的写照。

但这种产物却又与现实社会相抵触,这样两种极端的反差,构造了整部影片艺术基底。

影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所谱写的乐曲,再一次打动了观众。

与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

与其他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片中的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更是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

几次的演奏,从与Max共度的顺风钢琴,到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再到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飙琴大战,对于女孩的痴情弹奏,以至于最后炸船时内心模拟的悦耳声音。

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成为一条主线,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镜头的使用上,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对比蒙太奇镜头。

比如在到达纽约码头时,乘客们的熙熙攘攘与大厅中1900孤寂身影的对比。

一个热闹,一个安静,这样的反差发人深思。

在飙琴的一段中,1900的疯狂的弹奏,观众沉迷其中,假发掉了也不知道,还有烟头掉在自己裤子上烧起来了也不知道,以至于最后的惊呼,形成了一静一动的效果。

另外,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变焦来表现主体的变化,省去了繁琐的独白,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更真切的体会当时的场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线与色彩的使用上,导演在自然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线来渲染艺术效果,这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片中大抵表现的是1900内心的忧郁,以至于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调,显得凝重而哀伤。

但就影片的细节上来说,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存在缺陷。

片中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飙琴的一段无疑是精彩的。

1900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来自与他高超的技巧与手法。

我认为,假使1900能通过键盘上弹奏的音符来引起众人内心的反思,来唤醒人们心中沉埋的单纯,便会使得这段戏在精彩的同时还能更贴近于影片主题。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

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似水流年,总是无法挽留那些苍白又静美的片段,被光阴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间记载下的文字。

希望这字里行间留下的蛛丝马迹,能让时间回复,穿过岁月的断层,回到过去——曾经感动心灵的瞬间。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Aless Baricco的独白剧。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纯良,深夜琴声的美妙,以及游客们的痴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剧情,随着缄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间隙,都充满的暖色调的悲哀。

在海上所发生的一切,用极端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了主角1900传奇的一生。

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静态美,好似独立于喧嚣之外的透明体,充满才华,有颗脆弱又敏感的心,却怕被人发现。

这样的一个男子,在弹钢琴时的画面,竟是如此的赏心悦目:气质优雅,目光飞扬,双手如蝶,曼妙飞舞。

这样的男子,会令人眩晕,接着,便沉醉于他的音乐中。

影片中钢琴是极佳的音乐背景铺垫,在《海上钢琴师》的剧情中更显现张力。

音乐在节奏的调节、力度的控制、声部的均衡、音色的运用,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平。

剧情中,音乐动静分明,张驰有致,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慢奏时,弱音通透得温馨静雅,颤音细密得丝丝入扣,细节纤毫无遗,快奏时,韵律绮丽,节奏鲜明,跳跃感极为活泼,弹跳感触手可及。

翻过乐章的华服,细细的品味这个男子,干净,纯粹。

他一生看尽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隐隐的忧郁,孤独的浪漫。

他可以掌控钢琴上黑白的琴键,却无法掌控城市里交错的街道。

他疏离人世,带着对音乐深深的眷恋与纯净得近乎苍白的浪漫,活在与世隔绝的轮船里,沧桑孤独。

他说,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所以虚度了许多光阴。

1900一个人在船上空弹着钢琴。

他说,希望天堂也有钢琴。

然后,那个鲜活的、用音乐筑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后,古朴的街道,定格了这段故事的结束。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 《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篇

★ 看《海上钢琴师》有感优秀范文5篇

★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体会5篇

《海上钢琴师》里用到了哪些?《海上钢琴师》里用到了哪些蒙太奇手法?在哪些部分表现出来的?

应该是电影分类吧.海上钢琴师我看过,所谓蒙太奇手法就是影片剪切技术.你自己看一遍应该能发现哪些部分用了蒙太奇手法.

关于《霸王别姬》《海上钢琴师》的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的影评类文字

《霸王别姬》 在《霸王别姬》里,陈凯歌依然体现出第五代对“空间语言和映像语言的强烈意识”,刻意“用空间因素强化造型情节”,达到“映像构成中再现性和表现性手法的结合”(倪震《起跳的高度》)。总的说《霸王别姬》在空间环境的描述是偏重于再现的;但是,浓重的主观色调常常铺满了画框的上下左右,把再现性的空间构成上升到风格化的层次,成为包涵着巨大理性和感性容量的“意象”。在《孩子王》、《边走边唱》里,陈凯歌多用抽象化的色块组合、冷峻对峙的构图完成视觉造型,但在本片里陈氏无疑在艺术表现的分寸感方面进了一大步,整体气氛的营造取代了单个造型的突兀,当然,顾长卫的摄影指导亦功不可没。影片中以浓墨重彩泼洒情感,冷暖两极色调的交叉混用,将本来就五色斑斓的京剧造型(脸谱、服装、动作)推到形式美的顶端,观众又何从抗拒这近似终极体验般的颓废美感呢? 作为导演,陈凯歌在影像风味的控制和处理上,很成功地实现了“两手”策略。一是在重头戏里凭借“斯坦尼康”对人物的奔走行动作长距离的前后跟拍,其美学功能包括:既完整地展现出极具真实感的空间布景,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当事人的某种临场体验(强化表演效果);使一场戏的的着重点高度集中,气韵激荡,凝而不散;加强影片的节奏感,而节奏的张弛变化可以引导、调节观众的注意力,避免冗长枯燥,树立鲜明的电影语法风格等。而且,不同的长镜头跟拍段落,效果也不尽相同:像影片一开始,前跟“霸王”与“虞姬”缓步走进体育场,长长的过道,相对固定的拍摄距离,使这样的一个运动镜头 产生了“动中取静”的沉重抑郁感,一下子将人带进真幻难辨的颓旧氛围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场小豆子被母亲砍断手指,疼痛难忍,在戏园子奔跑大叫,其余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应地急速移动,剧烈狂暴的画面处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谓先声夺人——学戏之艰难严苛,从导演安排的这个“下马威”便足见一斑了。 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但顾长卫“我求我道”,不赶时髦,不效皮相,另觅蹊径,从用色入手来烘托画面情绪,可谓自成一家。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醉后漫舞,雌雄难分,真假莫测,一派迷离情色。影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拟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原来,陈凯歌一贯的执导作风通常使演员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流于粗线条,而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为了给顾长卫的精彩摄影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陈凯歌常常有意反常规而行,作动接静或静接动式的跳跃式组接,对比强烈,不乏令人色变的冲击震撼;镜语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响突如其来的闯入,凌厉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与之相匹配的还有张国荣精致细腻、出神入化的表演,他特别能够把握程蝶衣在饱受苦难极度迷恋的性格之下,既有出奇的平静和委婉,又蓄积着难以遏制的心理能量,爆发之后又不得不苦苦地哀求,让观众感觉到程蝶衣仿佛在自我伤害、自我施虐,大有不胜忍之意,正所谓蓄之既久,发之愈烈;发之愈烈,伤之愈深。影片里还设计了大量的镜像呈现,鉴照和提示程蝶衣受尽压抑的多重人格,所以程蝶衣每次的爆发性动作,都被赋予充分的心理动机以引发观众的认同。张国荣借鉴京剧程式动作的写意风格,充分发挥眼神的传情之效,一颦一笑,眉目含情,表现程蝶衣的言谈举止,如行云流水,扬巧避拙,以少为多,简约之中,已神形合一。一切混合在一起,就这么化生出《霸王别姬》凄美迷狂的影像风格 《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之一.这部意大利9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在片长还是获得奖项都是创举.三个小时的展示和多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欧洲电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从轻柔舒缓的主题音乐开始,倒叙的方式,从意大利人不得不面对的那段历史开始.二战的结束,电影这一学派竟然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法西斯国家中. 当多多与母亲走过废墟的街道,断壁残墙上依然还有着破烂的电影海报.当每次小镇上的天堂电影院放映电影时,都是坐无虚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为不看所谓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员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戏,所以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看到剪辑后的影片的愤怒.电影所带给小镇的不只是快乐,人们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抚慰与满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术运用得十分到位,当中年多多躺在床上开始回忆,海风轻轻吹入屋内,屋内风铃叮当做响,镜头转换,闪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觉,手里拿着祭祀用的摇铃.当艾佛特手轻抚在多多脸上,再展开时,童年多多已经变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时还具有许多象征意义.老放映员艾佛特就像是老电影的发展历程;小镇的海边锈迹斑斑的铁锚,像是展示小镇生活的枯燥;当古板的神父赶到车站送外出闯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正如坐在电影院二楼的一位戴眼镜的观众,喜欢往楼下吐痰,而最终被人用垃圾击中.其中还有新旧天堂电影院中的圣女塑像. 伴随影片的还有多多的爱情故事.年少时的迷茫,在电影院中与妓女作爱,当遇到他命中所爱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门口,等待那扇窗开,连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于姑娘父亲--一个银行家的极力阻挠.美好初恋的破灭,出去闯荡的多多由懵懂少年变成了一名知名的导演. 影片中有许多精彩镜头,对不同时代同一时石狮子头的特写.当门铃响起,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起身去开门"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来了"镜头切换,多多与母亲相拥,毛线从楼上绕到了院子.还有一位在电影院中逝去的观众,当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时,上面有一支花,代表着那位观众还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还有一位总在电影中主角之前准确无误地说出台词,连"FINE"(结束)都不放过.这些镜头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深思感动.而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真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s在故事的最后,曾经无比辉煌的天堂电影院被迫轰然倒下,爱凑热闹的年轻人在嬉戏,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视沉没.到底是天堂被人们抛弃,还是人们抛弃了天堂.美好的东西没有被保留,或许有更美好的东西会被创造.结尾以艾佛特送给多多的礼物--老电影中的吻戏剪辑展示为结束,这不仅仅是艾佛特对多多的爱,还有那些让人们重温的老电影让*雷诺阿的<底层>,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这些戏中之戏,影中之影,构成了"天堂"之梦的独特梦境.让人沉思,怀想,感慨.

海上钢琴师蒙太奇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