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入门正文

印度钢琴师影评(钢琴师 印度 豆瓣)

admin 钢琴入门 2023-02-27 12:08:55 0

《钢琴师》影评!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它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部电影中许多美的形式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首先,《钢琴师》这部作品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美就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虽然《钢琴家》的剧本来自波兰犹太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而电影《钢琴师》却是一部电影,他是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所拍的,他是经过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节、景象和当时经历的人有所出入。这就符合了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还有他选了这个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了二战的屠犹浩劫中,这段可怕的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他父亲幸存下来。所以艺术创造是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实践—精神活动。这种审美反映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灵激荡,又推涌审美创造的同步展开。这种审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包含对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真切关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一般地说,艺术家的强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直接出面说服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本身的力量感动欣赏者。因此,艺术家总是把客观性融入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之中。在电影中,镜头和场景的细节就成了艺术家展现个人情感的工具。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罗曼·波兰斯基他还用审视的镜头表现了极端环境里人性的残酷悲歌,当然犹太人也是有好有坏,从随即在街头死去的流民,为了抢夺食物无奈的锤打和哭泣。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这就表现了他比较客观的视角。细节刻画中从主角在极端困顿情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甚至连德军军官办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镜头留意了,德军军官最后的话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和他对和平的渴望。前后有三个长静景对比镜头,一是嬉戏的华沙广场,指引远方的铜像;二是德军浩荡地行进的广场,依旧指引远方的铜像;最后就是依旧指引远方残破的铜像,逐渐出现大规模残垣断壁的远景。这种满目苍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最后也在《降A 大调波兰舞曲》里结束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没有仇恨和报复;有太多哀伤,有太多期望,却依旧是讴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再次,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形象,甚至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这部电影其实说的是个幸存者的故事。刚开始我认为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 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而慢慢地开始我懂得了剧本中为什么主人公的职业是特定的,并且片名叫《钢琴师》。因为导演要强调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多。就这样这种故事就具有独创性,他也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的特质的把握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对这一特定对象的独有感悟和发现上,体现在他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义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主人公去找东西吃的时候,被一个德国纳粹军官遇见。当时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当看见德国军官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很绝望了,但是也有一种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心情,他其实等待的是命运的安排。可是那个德国纳粹却动了怜悯之心,他叫主人公弹了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令我吃惊的是德国军官居然叫他弹的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固然是自然,而一个德国人要弹波兰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后来才想到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国界的。一个德国人喜欢波兰人的曲子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现在想来当时认为德国人喜欢这种曲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我到觉得当时我的那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我怎么有那么多民族主义的想法呢?其实一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国军官带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实哪个人没有家庭和亲人,也许那个德国军官以前也做过许多灭绝人性的事,但是他在听主人公弹奏的时候,好像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就恢复了人性,放过了主人公。而后,当德国战败时,德国军官在战俘营看见了一个和主人公一样的艺术家,他哀求的求着那人,讲出了他曾救过主人公一命,他那种眼神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多么渴望活下来。那种悲切的眼神是一种人类求生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让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动容,我留下了眼泪。我想要是我曾经做过一些错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谅,我也相信人是宽容,而那个犹太人主人公也是这样。当他得知那个德国军官在哪里时,他也就立即去,可是为时已晚,战俘已经转移了。其实他这样的行动也表示了犹太民族的宽容和知恩图报。战争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军官一丝人性的闪光,就救下了钢琴家的一条命,而其他千千万万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钢琴曲又一次响起,有生以来头一次,我觉得钢琴曲是那么的忧伤。我也就真切的觉得战争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体现了欣赏艺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在我看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德国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当时二战时候的景象,而那些现在的新军国主义一定不敢去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一定怕看见战争的结果。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现实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

死亡是一种可怕的事,但主人公一次次逃过了死亡,每一次经历着死亡,他都感觉到绝望,当时他并没有倒下,他是为了他的家人活着,也许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他一个个逃脱死亡的同时,雕刻着死亡,给我们一种生需要的希望,给我们勇气面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其实我们遇到的和主人公所遇到的挫折简直是差的太多了。

钢琴师影评 如何评价

1、在那昏暗无光沉痛的的历史里,《钢琴家》以一名钢琴师躲避纳粹迫害的故事为展开,布洛迪稀少的演奏,却每一次都是那般有力的以音乐倾述着战争之殇,而最终的落足重心却全然并非在于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残暴。

2、那最后关于纳粹军官与钢琴师两人的故事里,即令人更得见战争中无关种族,无关党派人性的光芒,也让人尤为清晰的一明在战争面前,没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以此所着点的反战命题成为了电影最为动人的旋律。

电影《钢琴师》——战争里无辜的人

        因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事,找出来《钢琴师》再看了一遍,讲的是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凌辱、屠杀,有一位钢琴师,在片头和片尾都演奏者贝多芬的曲子,弹奏着对生活的热爱,而之间两个多小时的白描却是他历经坎坷,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钢琴师的宅邸从华丽的公寓沦为贫民窟,再流浪到被好心人收留,最后在无人的隔离区阁楼;吃食从豪华的西餐到面包果腹,最后面包渣,不知道是什么的一罐罐头;穿的是西装、风衣、礼帽到夹克围巾,再到破破烂烂的仅仅只能遮蔽的褴褛;发型和胡子也是从一丝不苟到蓬头垢面。。。。。。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镜头:

        被迫与父母分离,父母家人被火车拉往集中营,一去不返,有人计算着拉走了多少天、多少车,大概几十万人;犹太人在隔离区想办法购置了武器,并发起了对德军的反抗,遭到德军的疯狂报复,所有人都牺牲了;在犹太人队列里,德国军官随意报出几个数字,被点到的人出列之后,直接被当街击毙。。。。。。太多这样的镜头,人命随时都有可能被中止,这样的感觉特别压抑,战争中,生命被控制在别人手里,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改变,真的让人无比心痛和恐惧。

        被赶到隔离区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在人群中切分一小块巧克力,仪态优雅的品尝;钢琴师在拿到德国军官给他的面包果酱的时候,用手指蘸了一下放到嘴里,发出的满足的叹息。。。。。。在战争里,最为难熬的可能就是五脏庙了,食品价格飞涨,或者干脆就短缺到只能一直饥肠辘辘,后来看影评才知道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减重三十公斤,真是太钦佩了!

        一家人没有工作,但是还是坚决拒绝了去德国人的警察厅,不愿意去做伤害犹太人的事情;在运进隔离区的粮食里藏着各种枪械,冒着生命危险流转。。。。。。在极度困窘的情况下,往往是能看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底线将多么可怕,遗憾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底线的人太多了,为了蝇头小利,很多人出卖灵魂,不知道二战对犹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现在全世界都对犹太人智慧赞不绝口,有没有想过智慧的基石是什么?

        很多次,主角修长苍白的手指在钢琴琴键或是虚空飞舞,那是他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感受,他为德国军官演奏的那首曲子,是贝多芬为波兰流浪诗人创作,沉闷、激昂,最终归于宁静。

        看完电影,也想起来奥黛丽赫本的童年经历,也是在波兰,也是遭遇二战,也是在那样的困境里成长,最终她以优雅清纯的气质成为影坛的长青经典。

        经历战争,太多人倒下,少数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的辉煌,也更增添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鸡汤也会歌颂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要歌颂战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枯的都是无辜的百姓,枯的都是我们这些热爱和平、渴望平安的人。。。。。。

印度钢琴师影评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