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简谱正文

各位钢琴家的特点(傅聪性格特点详细分析?)

admin 钢琴简谱 2023-07-01 08:00:19 0

你都知道哪些世界著名的钢琴家?

一、钢琴大师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车尔尼、李斯特、德彪西、圣—桑、格里格、勃拉姆斯、舒曼、柴可夫斯基、瓦格纳

二、当代世界十大钢琴家

1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

2.美籍俄罗斯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3前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

4.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Brendel)

5.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6阿根廷女钢琴家,.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Argerich)

7俄罗斯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RudolfSerkin)

8.意大利钢琴家,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

9.奥地利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ndrichGulda)

10.意大利钢琴家,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

三、中国钢琴家:殷承宗、刘诗昆、陈培勋、石叔诚、储望华、周广仁、鲍蕙荞、王建中、孔祥东、郎朗、李云迪

海上钢琴师主角的特征?

都有一个开始

我想,我们应该从无数影迷最爱的那一场戏开始说起。这一场戏,恰好也是《海上钢琴师》拍摄时的第一场戏。

导演托纳多雷选择蒂姆·罗斯出演主角1900,是看中了他身上一种散漫却又敏感的气质,散漫是自由的表征,而敏感可以为自由提供正确且令人信服的理由

钢琴家朗朗弹琴时的姿态动作那么大,是为什么?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吗?

弹钢琴摆动身体,是投入忘我的表现,可更好的控制强弱,郎朗浮夸和儿时畸形学琴有关

当我没学钢琴的时候,也不理解为什么郎朗弹钢琴那晃动,表情浮夸如同疯魔的表演方式,但是学了钢琴之后,自己也开始在琴谱视奏的连线强弱关系之中摆动身体,突然意识到弹钢琴身体摆动、略带一点摇头晃脑,实际上是学习钢琴水平技术导致的必然结果。

钢琴水平的提升,本质上是我们对于演奏细节的把控能力提高。从启蒙入门的点按断奏,到长线连奏,到重力度切分,还有弱进、渐强、渐弱等等技术要求,都是在锻炼我们演奏钢琴时对于钢琴的把控能力。而其中的核心是我们的手指。

当所有的演奏细节都由我们控制手指的手掌手背肌肉来完成的话,会造成我们手指的肌肉劳损,练不到半个小时就会非常疲惫。所以,正确的练琴都会要求腕部固定,连接重视小臂、大臂。由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进而控制手指。确保我们的演奏状态一直处于人体的自然状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小臂、大臂的肌肉分担控制演奏细节的机能,让羸弱的手指肌肉在健康状态下锻炼,完成对于钢琴力度的把握,这样做演奏会非常自然,同时可以很好的锻炼手指机能和小臂、大臂的协调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点:弹琴时演奏者并不是单单由手指完成演奏,而是整个手臂,包含大臂、小臂、手腕、手掌一同参与。

那我们在将基础的发力点确定在手臂上,我们可以试着动一动手臂,自然状态下,手臂移动的同时,肩部肌肉、背部肌肉都会协同运动,减缓手臂的发力负担。这和手指发力,手臂参与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的移动手臂,不会单独只动手臂。人体是一个协调系统,所以当手臂开始参与演奏,我们整个上半身都已经进入了演奏的状态。当我们按下琴键的时候,我们的上半身已经开始一同工作发力。

那钢琴的演奏者如何来控制演奏细节的发力强弱关系呢?最佳答案是——摇晃。当我们要猛然发力往前跑的时候,会下意识往后退一步。当我们要猛踹一脚时,同样需要单腿后撤蓄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钢琴也是一样的,钢琴演奏强弱的“弱部分”,是比较抽象,很大程度是由我们身体前后更具节拍晃动的幅度来控制。

当是重切分时,我们的手臂和肩部肌肉会猛然发力,连带着我们整个身体的轻微抖动。而当时是渐弱时,我们的就很难控制,一般情况下,会身体前倾来让自己注意演奏的力度控制,这就晃起来了。

那为什么演奏钢琴的人身体晃动从头晃到尾?答案是:因为节奏是永不停止的,曲子没完,节奏不止。节奏这个东西,是钢琴演奏之中最重要的核心,他连接着一切的标准和强弱概念的环境。一切的强弱关系,手指机能的服务对象,都是在节奏的大前提下完成的。

节奏天生具有另一层强弱关系,四四拍的强、弱、次强、弱。四三拍的强、弱、弱。这都是固定好的,这种固定强弱是一种基础,什么意思呢?就是曲谱之中没有任何强弱的标记时,我们都需要来满足基本的节奏强弱。当有额外的连线时,我们更是要及时反应完成强弱的改变。

晃动身体,可以给我们演奏者提供一个和节奏同时进步的联动性,简单说就是投入感。身体晃动是古典钢琴演奏者和节奏的联动桥梁,大白话就是忘我。当你的注意力全部在五线谱的视奏和演奏之中,身体会不由自主的晃动,这是演奏者的自然状态。因为演奏古典钢琴,真的很忙。要处理的细节很多很多,你根本不会去注意和演奏无关的事情,而晃动身体是身体下意识的选择。

郎朗的剧烈晃动关键——踏板、曲目难度

各位钢琴家的特点(傅聪性格特点详细分析?)

和我这种业余学钢琴的爱好者不同,当我们把目光放在郎朗等顶级钢琴演奏家身上时,事情就变得更为职业化和细节化。我们简单以郎朗演奏李斯特《钟》的桥段为例,管中窥豹。

郎朗身体晃动最为巨大的桥段是在《钟》结尾的部分,这里是整个曲子的高潮,踏板的使用量猛然剧增。踏板是钢琴底部用来控制延音、强弱、混响的功用,不同时琴键由手指演奏,踏板是由脚来完成控制的。

我们再度回到发力上,当我们要登山迈脚时,发力点一定是后脚,后脚作为支撑点前脚才迈得出去。当我们坐着的时候要踩一个东西,我们的身体同样会开始晃动,不晃动的话,踩踏的力度会非常羸弱。

职业钢琴演奏者,他们对于力度的控制和要求,和情感、色彩是统一。当整首曲子来到最高潮的爆发的时候,踏板对于郎朗而言,那几乎等同于F1赛场上的赛车油门,那是要猛踩到底的。而且不同于赛车油门不放,钢琴的踏板是需要一小节一放。

踏板的演奏方式是踩、放、踩、放、踩、放、踩、放。他的踩和放的时机,必须和节奏吻合,而且还有在节奏吻合的前提下完成对于强弱的控制。而踏板不是一个,而是足足有三个。而演奏的核心是,踏板只是钢琴按键的一个混响附庸。一切的踏板都是要在满足钢琴基础演奏的前提下完成。这里古典钢琴的演奏难度已经可见一斑。

当越发猛踩踏板,力量的持续需求越大,单单靠腿部肌肉是不够的。而且连续的踩踏,发力,收力,身体会不由自主进入晃动状态。这种连续的踩踏要求,是有曲谱确定的。

李斯特的《钟》,李云迪弹同样也晃,阿格里奇弹也晃、基辛弹也晃,郎朗弹自然也是晃的。但是郎朗和李云迪、阿格里奇、基辛不同的是,郎朗喜欢演奏高难度的曲目,或者是高难度曲目就是郎朗的标签。越高难度的曲目,对于力度的强弱考究就越难。所以郎朗一出场就是天花板级别的超难曲目,晃动对于郎朗而言,是他保持超高技术水平的方法。

李云迪的曲目难度相比于郎朗,明显不在一个档次,而且更低的曲子李云迪容易出错。这就是缺乏保证自身水平能力的方法。恰恰郎朗是具有的,晃动越狠,头甩的越猛,他的水平反而会维持在超高水平,不会下降。因为一旦下降,郎朗就晃不起来,头也甩不来。

晃动也是的技巧和蕴含个人风格的,这就涉及到每一个职业钢琴演奏家的性格、手法、能力。恰恰郎朗的性格,风格,都是趋于“我就要弹的溜,我就要弹最难的曲子”,晃动对于他的意义和演奏风格,明显比其他人更为明显。

但是晃动归晃动,郎朗的表情浮夸还是要讲一讲,那和技术手法没有太多关系,而是和郎朗的儿时畸形遭遇有关。

郎朗的狼爸

郎朗是一个从小被当做梦想替代品的寄托者身份和他父亲相处的。他父亲的二胡演奏家梦想破裂后,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培养郎朗身上,辞退了工作,带着不过八岁的郎朗北漂。全家人的收入全靠郎朗母亲支撑。

一个没有工作的父亲,带着孩子北漂,怎么听都不靠谱,都有一种没有后路的绝境感。在这个环境下,郎朗的时间几乎就是在父亲的监视下读过练琴的岁月。当郎朗被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拒绝教学后,郎朗给学校当伴奏晚回两小时后,郎朗的父亲给郎朗说出了这样的言论:

“你没有理由活下去了,只有S才能拒绝问题。”

“不吃药,那就跳楼。你先S,我后S。”

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父子关系培养下,郎朗是非常缺乏童年的快乐。久而久之,郎朗可以获得的成就感、乐趣、他人的赞许、肯定源头,只有钢琴。很显然,郎朗的性格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但恰恰最该热闹的年龄缺成为了练琴的机器。好在郎朗的天赋足够,好在郎任国够狠,郎朗才走出头来。这个迈克尔杰克逊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是用童年换的。

所以当下,郎朗略带浮夸、略带一点小得意、喜欢炫技,演奏曲目超难的风格我个人认为有一定必然联系。但是如此一个小得意的演奏家,恰恰是给古典钢琴这种暮气沉沉的环境带来了新鲜的生机。这种浮夸和古典配合起来,未尝不可。

傅聪性格特点详细分析?

《傅雷家书》傅聪的人物形象如下:

傅聪:刻苦用功,执着追求理想,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热爱祖国,德艺俱备,人格卓越。

傅聪是一位感情敏锐、具有诗人气质的钢琴家,擅长以精致的技巧和细腻的触键,演奏一些韵味和意境深邃的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尤其以擅长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钢琴作品。

他凭借自己具备的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素养,常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诗词和美术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艺术表现方法,去理解和解释欧洲音乐家的作品,因而他的演奏富于中国和东方风格的意境,形成了他在钢琴表演艺术方面的艺术特色。

莫扎特作品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

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