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入门正文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曲简谱(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乐谱)

admin 钢琴入门 2023-01-07 07:59:27 0

《致爱丽丝》 和《卡农》的钢琴单手简谱

《致爱丽丝》钢琴谱:

1/4:

2/4:

3/4:

4/4:

《卡农》钢琴谱:

1/2:

2/2: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

扩展资料

《致爱丽丝》曲式分析: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卡农》的分类: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1、正格卡农

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节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称呼,如同度卡农、四度卡农、五度卡农等。

在正格卡农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农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调性重叠;其中四度卡农、五度卡农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调性统一外,也可以采用严格模仿,使答句转入下属调或属调。

2、变格卡农

答句是主句的变形。若将主句的时值成倍扩大,则成增时卡农,反之,则成减时卡农;若将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称为倒影卡农或反向卡农,若将主句各音出现的次序颠倒模仿,称为逆行卡农或蟹行卡农,答句若为主句之逆行并倒影者,称为逆行倒影卡农。

3、二重或三重卡农

即同时有两对或三对不同旋律的卡农进行。

4、无终卡农

即卡农的结尾与乐曲开始相衔接而使音乐循环不已者。

5、有终卡农

即答句不再进行模仿,另加结尾部分以构成终止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农

跪求 《致爱丽丝》钢琴曲简谱 完整的

《致爱丽丝》完整钢琴谱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致爱丽丝》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扩展资料

《致爱丽丝》各种版本

1、The Kiboomers演奏的《致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Classics for Love》中,由ORCHARD公司发行于2011-01-03,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Classical Artists演奏的《致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界名曲一百首》中,2004-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0首歌曲。

3、土星皇家交响乐团演奏的《致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古典乐选集:钢琴篇》中,2018-01-0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首歌曲。

4、Cheng Peng演奏的《致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Fall in Love with Yuja Wang》中,2019-03-2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3首歌曲。

致爱丽丝右手、左手简谱

《致爱丽丝》右手、左手简谱1/1:

《致爱丽丝》(也称《献给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

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致爱丽丝钢琴谱简谱双手的啊

《致爱丽丝》双手简谱1/1:

《致爱丽丝》(也称《献给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致爱丽丝》简谱

简谱:

相关介绍: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扩展资料

《致爱丽丝》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共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曲简谱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